论何新的国学研究与古典汉学传统.doc

  1.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何新的国学研究与古典汉学传统

论何新的国学研究与古典汉学传统 【黄世殊,粤籍学者,研究何新先生著作多年。著有“何新学术思想人生漫评”、“何新与培根论人生”等。本篇是黄世殊的最新力作。】 导论 两年前,笔者在《中国古典学术流变述略》一文,曾经从宏观角度追溯了中国古典学术精神的起源和演变大势,简略分析了20世纪以来旧式学术衰微不振的社会历史原因。并初步探讨了何新国学研究对古典学术的继承和创新。目的在于重新认识中国古典学术的伟大传统,重估古典学术人文主义精神所蕴涵的历史价值,以期引起识者对于未来中国文化与学术发展的深入思考。 由于这一历史考察的粗略性质,未能对古典学术的基本方法作具体而微的介绍。所以,本文将继续尝试从历史角度,进一步讨论中国古典学术与现代人文学的关系,提出若干不成熟的看法,藉此初步疏理何新国学与古典学术的传承关系,阐述何新国学研究对传统学术的创新和发展意义。 虽然传统小学包括文字、音韵和训诂三种基本方法,但小学、朴学之精髓在于通过训诂和训释古语古字的音义。因此,在具体探讨古典学术的研究方法时,我将主要使用传统训诂学这一术语。而在现代学术角度的意义上,我也将同时使用何新先生所创立的“古典经学解释学”术语——特用以指谓训诂学这一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古典语文学。 必须指出的是,关于古代文献的解读方法及其哲学背景问题,何新先生在前世纪80年代所撰写的《论远古神话的文化意义与研究方法》(《诸神的起源》结语)和《论古典经学解释学的现代意义》(《龙:神话与真相》序言)这两篇文章中,已经作了具有总结性的深刻论述。所以,读者欲深入了解传统训诂学和何新国学的哲学背景及其方法论意义,当先取此而合观之。 本文拟在此基础上,绍搜旧籍,旁摭近说,比较异同,略申己意。或对于阅者理解古典学术传统与何新国学研究之内在关系,不无稗益云尔。 兹述之如次: 一、“小学”的古典涵义 中国古典学术是以经学为核心、经史为主干的学术文化。而古典学术最根本的研究方法是传统训诂学。这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古典语文学,渊源于春秋时期儒家孔子的经传训诂学,大体上经历了先秦小学、两汉经学、清代朴学这三大阶段,基本对应于传统训诂学的起源、成熟和极盛的三种发展形态。 在中国古典学术的早期历史里,曾经诞生了老子、庄子、惠施、公孙龙等善于作哲学思考和逻辑名辩的人物,也曾出现过魏晋玄学、六朝佛译、禅宗佛学、宋明理学等极具时代特色的学术。但形上思辨哲学传统,在中国文化史上不居于主流。所谓“天道远,人道迩”。由于农业经济的发达,中国文化从先秦古典儒家以后,就表现出注重现世生活、疏于哲学玄想的特点。正如章太炎先生所说,古代中国之“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章太炎撰“驳建立孔教议”,《章太炎政论选集》下册,中华书局,1977年第1版,第689页)因此,中国人很早就具有“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性格。但由此却产生了一种重视文治教化和社会治理的务实精神。渊源古老、流脉深厚的儒家理性主义,使历代中国文化政治精英的注意力,都集中于政治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经世致用之术方面。个人修行讲求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政治学方面的最高理想是“正德”、“利用”、“厚生”。符合于这一理想的人物(例如三皇五帝、周公、孔子),即可垂为不朽。因此,早期中国古典学术即忌讳“空言说经”、漫诞无际之论。这也正是清代汉学对宋明理学能够取得胜利的历史基础。 由于中国文化是建立于世界独一无二的汉语基础之上,形制独特、功能多样的汉字系统,使得传统小学——经传训诂学几乎从一开始,就具有作为古典学术工具的先天性质,从而成为中国传统学者用于研究古典文献的根本方法。 长期以来,国内外论者在考察中国文化时普遍持有一种观点,即认为汉语和汉字在表意上的歧义性,是导致中国古代哲学不发达的重要原因。汉语不适于表述严密的逻辑思维,所以古代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和哲学著作。这一观点的代表性人物,在西方学者中是集古典哲学之大成的黑格尔(他似乎也是最早创此说的人物)。在中国学者中,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主张西化的新派学者(如胡适、钱玄同等)。而八十年代的何新先生在《中西学术差异:一个比较文化史研究的尝试》(原载《自然辩证法通讯》1983年第2期。后收入《中国文化史新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一文里,也曾经持这种意见。不过,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何新后来反思和修正了这一观点。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其实产生于对汉语和汉字文化功能的重大误解。其失误在于,一方面是以西方文化传统和学术范式简单套用于中国文化的描述。另方面,是没有将汉语书面表达的古典形式——文言文与汉字本身功能严格区分开来。实际上,这种观点暗涵着这样一个逻辑推论:既然汉语和汉字是如此地不适合作哲学思维,那么,建立于此种语言文字文化土壤之上的中国,将

文档评论(0)

aena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