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电子政务与网络舆情
第八章 电子政务与网络舆情 第一节 网络舆情 《旧唐书》唐昭宗(公元897年) “朕采于群议,询彼舆情,有冀小康,遂登大用。”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1、舆情: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2、网络舆情: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3、“舆情”和“舆论”的区别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1、丰富繁杂:内容形式多样 2、互动性强:政民及时互动 3、感染性:公众较情绪化 4、总体可控性:可多方引导 5、非主流性:个性化强 6、负面性:批评的多,肯定的少 7、非理性:情绪宣泄多,理性思考少 8、从众性:马太效应 9、扩散性:雪球效应 10、逆反性:挑战权威 11、有组织性:“意见领袖”与“网络推手” 12、虚拟性:与现实生活的反差 三、网络舆情的现状 1、网络舆情影响力积聚放大,影响日渐深入 2、微博打破网络传播格局 3、密切关注网民诉求 4、网络舆情引导得到加强 四、网络舆情的生成和传播 规律: 传统媒体报导或网友爆料→网友讨论(新闻跟帖、论坛发帖等)→形成网络舆论压力(意见领袖发挥突出作用)→媒体跟进呼应网络议题,挖掘新的事实(新老媒体互动)→政府应对→再掀波澜(假设出现应对不当)→政府解决问题和官员问责→网友注意力转移→网络舆论消散 五、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 BBS 新闻跟帖 博客和个人网站 微博 网民留言与网络社群 博客微视频 微信 六、网络舆情的有效应对 1、完善网络舆情应对的基础条件 强大的组织保证和物质、技术支持; 制定一套较为成熟的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制度; 遇到重大突发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形成联动,产生危机应对的合力; 危机事件后的有效评估 2、完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监测、预警、应对) 3、网络舆情的应对技巧和方法 积极、妥善面对网络舆情; 及时抓住先机回应网络疑问; 速报事实,慎报原因,谨慎定性,既不失语也不妄语; 发展本地论坛; 善于运用责任“切割”方法; 发展盟友,促进不同表达 第二节 网络舆情与谣言传播 一、网络谣言 通过网络传播的未经官方证实或已经被官方辟谣的信息。 打击谣言的方式:政府主导型、行业协会主导型、社会公众主导型 二、网络谣言的扩散机制 1、基于网络谣言自身的视角 2、互联网自身属性:匿名、自由公开、传播迅速 3、数量众多的“易感人群” 4、别有用心的谣言制造者 5、部分互联网企业责任缺失 6、传统媒体的不当判断 7、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三、网络谣言的政府对策 1、加强主流文化建设 2、提高政府公信力 3、完善公民网络行为法律制度 4、加强互联网技术应用管理创新 5、提高公民防谣能力 6、当事人要积极回应,揭露真相 7、互联网企业要遵守行业规范,提高网站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8、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督,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9、有关部门要做好信息公开,及时应对,增强社会透明度 10、做好正确的舆论引导 第三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 广义:泛指在互联网上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并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事件。 狭义:特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或其他相关目的,利用网络进行串联、组织、呼应,乃至可能或已经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群体性非正常事件。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1、事件发生日趋增多且传播迅速,跟风严重,影响力更加广泛 2、重大社会公共问题已成为网群事件关注的弱点 3、网络民意得到各级政府的日益重视 4、网络规范和制度还不完善,对网群事件监管存在空白 5、匿名性较高,煽动性较强 6、互动频繁、虚实交互性增强 三、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 1、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坚持多管齐下的应对之策 2、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机制 3、建立舆论互动机制 4、建立信息的反馈机制和沟通机制 5、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健全协商机制 6、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7、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和网络评论员制度 第四节 政务微博 一、政务微博的特点 1、机构微博的数量多于官员微博,南方地区发展政务微博的意识更强 2、公安微博所占比例最高、服务性最强,党政机关、交通部门亦成亮点 3、官员微博的行政级别分布呈金字塔形,县处级官员微博的规模最大,高层官员更易成意见领袖 二、政务微博的主要问题 1、思想落后和知识陈旧 2、微博命名、认证和定位存在混乱模糊现象 3、运营维护方面,粗糙简单的作风容易激化矛盾 4、言辞不当,常常“祸从口出” 5、制度和组织保障缺失,不利于微博“公媒体”的长远发展 三、政府如何加强政务微博的管理 1、明确政务微博的定位,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2、制定使用指南,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快速处理与反馈机制 3、组建多层次的政务微博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