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迪坎尔-沙漠边缘的奇特村庄
迪坎尔:沙漠边缘的奇特村庄
离楼兰最近的村庄
房前有绕树的温泉水流过,清澈见底。水底可见细长的鲫鱼,灰黑色的身体光溜溜的,约一指长,机敏地在水中游戏。房后却已经是深陷在细沙中了,这就是村民买合木提在迪坎尔村的家。
迪坎尔村的面积不大,但是它的地理位置却很特殊:一边是库木塔格沙漠,一边是罗布泊。
在整个吐鲁番盆地,迪坎尔是距离楼兰古城遗址最近的一个村庄,迪坎尔村也是从吐鲁番进入罗布泊的最后一个村庄,从迪坎尔往南,就进入罗布泊荒漠地带,从此人烟罕见,所以这个地方又被称作“最后的村庄”。由于小村坐落在洼地间,海拔高度为零,所以又被人称为“零的村庄”。
这里是我见过距离沙漠最近的村子,村民的院子就在沙漠边。迪坎尔村属鄯善县迪坎尔乡,是乡上最南端的一个自然村,向南两公里,沙路连天之处,举目四望,便是亘古的罗布泊荒漠,那里也是“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
村庄仍保留着古朴的居住形式,土坯围就低矮的房屋,房顶上落满厚厚的沙尘,看起来有点沧桑。虽然有电灯和公路,显示出一些现代的气息,但村民们基本上还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因为少有现代文明的打扰,他们都很长寿,村子里七八十岁的老人很常见。据说通公路前,这个村子绝大多数村民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迪坎尔。
迪坎尔村子不大,500多户人家厮守着一块被南面罗布泊荒漠和东西两面库木塔格沙山包裹的小片绿洲。乡里的公路直接修到了村子的尽头,路面非常好,但是路的尽头就是茫茫沙海了。不时有拉矿石的汽车从沙漠里缓慢爬出来,车框上都布满沙尘。
向导的后你们
我们在迪坎尔村找到了当年给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当向导的阿不都热依木的侄孙――叶赫亚?沙依木。
叶赫亚的爷爷阿不都热依木和奥尔德克一起,将自己原本普通的名字,融进了楼兰、斯文?赫定这些光芒四射的名字里。可以说,没有他们,楼兰和小河都不会重新进入现代文明的视野,西方探险家们也不可能有卓著的成就。
斯文?赫定在《我的探险生涯》中描述过他和阿不都热依木的相遇:“在都拉里村北的一个树林里,我们巧遇从北面辛格尔来的阿不都热依木,他正和他的哥哥带着妹妹到都拉里去,他是整个沙漠中少有的两三个知道六十个泉的猎人之一……我决定雇佣他和他的骆驼。”
叶赫亚的爷爷阿不都热依木,曾为外国探险家斯文?赫定、贝格曼和中国考古学家黄文弼当过向导,在罗布泊地区和孔雀河流域考察。可以说,罗布泊地区史前文化及库鲁克塔格山、孔雀河一带古驿道的发现,叶赫亚的爷爷功不可没。
1950年,叶赫亚?沙依木家从辛格尔迁到了吐峪沟乡洋海村,1956年又从洋海村搬到了辛格尔。
1961年,叶赫亚?沙依木一家又从那里迁到了迪坎尔村,这一次,成了最后的迁徙。辛格尔距离迪坎尔有三四天的路程。
叶赫亚拿出斯文?赫定当年给他爷爷的画像复印件给我们看,他说因为爷爷的缘故,这些年经常有人来拜访他。家里经常有客人来,还有不少的外国人,日本人、英国人、俄国人、瑞典人都有。
38岁的白克力?艾海提是奥尔德克的后人。现在他是迪坎尔村最年轻的探险向导,一年进入罗布泊四五次,进去一次七八天左右,一次收入大约在两三千元。
白克力是典型的维吾尔族人性格,开朗、幽默,为人豪爽。凡去迪坎尔的外地人,大多会被白克力请进家热情招待一番。新疆探险家赵子允以前经常带队进入罗布泊考察,每次出发前和回来后,都愿意在白克力家落脚吃住。
开始白克力并不知道罗布泊是个什么样子,但赵子允他们在谈到罗布泊时满脸的神秘让他产生了兴趣。2001年8月29日,白克力向赵子允提出要跟考察队进一次罗布泊。
考察队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探险爱好者,一共30多人。此行要经楼兰古城,穿越罗布泊,向东从甘肃的敦煌出来。
大队人马行至距楼兰古城约100公里时,白克力仿佛找回了童年的记忆。看着熟悉的地形,他思忖:“这不是小时候随爸爸来过的胜金吗?”大家休息时,他爬上一处又一处高地,左看右看,记忆越来越清晰,他断定自己来过这里!
后来他才知道,他家祖辈就生活在这个叫做“胜金”的地方。他们在那里种地、放牧、打猎。现在,先辈的拱巴斯(维吾尔语“墓地”)还在那里。后来,爷爷那代弟兄4人中,两家迁到尉犁县,两家迁到了鄯善县的迪坎尔。
白克力的爸爸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每年的春天都带着他,赶着毛驴车,经过三四天的长途跋涉,到先辈的拱巴斯(墓地)祭拜一次。渐渐地,他对那里的地形就比较熟悉了。
在考察队里,开朗、热情、幽默的白克力跑前跑后,谁有困难他都去帮。车抛锚了,他帮着维修;有队员走不动了,他去搀扶。慢慢地队员们都喜欢这个热情的维吾尔族小伙,走到敦煌时,领队硬塞给他一些钱作为酬金。白克力用生硬的汉话说:“朋友的事情,还给钱吗?”领队和队友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