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陆第五章社会公德PPT
▲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1997年党的十 五大报告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容概括为: 一个核心——为人民服务; 一个基本原则——集体主义; 五个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三个社会生活主要领域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一个总的目标——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 2001年中央又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再次强调了公民道德建设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青少年道德教育为着力点。 ▲ 2006年3月胡锦涛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再次强调了这个问题。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最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新闻的学生占54%,关注学术信息25%,娱乐头条 13% ;认为网络信息可靠的占21%,不可靠40%,无所谓39%;每天上网的时间2小时以下占38.8%,3小时以上14%, 虚拟世界的公德规范 我国的网民中,21-35岁的占88.4%,大专学历以上的占86%。中国互联网使用的主要人群是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 网络的负面影响――网络道德失衡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日渐凸现。据资料显示,有48.7%的男生光顾过黄色网站,有14.3%的女生接触过黄色信息,有66.1%的学生不认为诚实守信是网上最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 网络道德的缺失最终将导致这些学生道德认识模糊,道德情感淡漠,道德意志薄弱,道德行为失范,大学生的品德心理在虚拟的网络社会里畸形发展和扭曲。 离开北大清华再高考 张非:不是为钱是迷网 “考霸”四年两进北大清华 被疑为了奖学金 四川南充考生张空谷(本名张非)离开北大清华再高考的网帖在全国都闹得沸沸扬扬,此事也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关注。面对记者的采访,揉着惺忪眼睛的张非在机敏中透露着直率,称再次参加高考实在是一次痛苦的选择,绝非为金钱来考试,而缺少目标则令他在大学里常常迷失方向,终因沉溺于网络而“白白使自己浪费了10年宝贵光阴。 张非注定是个引起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天赋极高,能成大事;有人说他沉溺网络,必将一事无成。 离开北大清华再高考 张非:不是为钱是迷网 北大读书一年沉迷网络 7门必修课不及格被迫退学 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小很多 他好像活在封闭的世界里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23岁的周剑的无疑是一个传奇。 2001年他第一次高考上了武汉大学,但随后由于痴迷网络多次旷课而被退学。他复读1个多月后,又考回了武大,但随后“屡教不改”再次被退学。回家几个月后,他又参加高考,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在华中科大读到大三时他由于学分不够又被退学。接着他第四次参加高考。 2006年9月份考回了华中科技大学。这种独特的经历,在中国的大学生里恐怕找不出第二人。 高考状元黄宜平戒网瘾 吉林大学前卫校区化学学院的学生黄宜平自湖南农村,曾是母校的高考状元。上学时,全村人都捐款帮助他;上大学后,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他大一下学期考6科挂5科,并屡次放弃学校给他的机会,后退学。 中国可能成为首个把网瘾列为精神疾病的国家 中国青年报2008年11月15日报道 中国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上网成瘾列为一种临床精神疾病的国家,并计划率先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登记。中国卫生部预计明年将接受一种有关网瘾的新标准,它是在中国心理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它将把网瘾归为与强迫性赌博或酗酒类似的病态行为。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分为: 指引作用 预测作用 评价作用 强制作用 教育作用 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二)《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三)《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四)《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五) 《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治安管理处罚法》 《治安管理处罚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05年8月28日通过,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对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妨害社会管理4类,110多种行为处以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外国人适用)等 《集会游行示威法》 1989年10月3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集会游行示威法》,国务院1992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