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美学论文大众文化对美学理论的重构
大众文化对美学理论的重构
【内容提要】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大众文化研究已提升到了美学的高度。大众文化的审美特性对现有美学理论提出了有力挑战,而现有美学理论是把大众文化的审美诉求排斥在外的。在融入大众文化的美学视域下,美学理论也面临着理论重构的必要。
【英文摘要】With the discussion of the aesthetics in daily life, popular culture study has been upgraded onto the aesthetic degree.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popular culture challenge present aesthetic theories, but these theories exclude popular culture. With aesthetics emerged in popular culture, it is necessary to restructure aesthetic theories.
【关 键 词】大众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美学范式
popular culture/the aesthetics in daily life/aesthetic models
1 大众文化的兴盛及其审美诉求
随着学界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讨论的深入,大众文化的研究开始提升到1个美学高度。关于大众文化对现有美学理论的挑战课题也摆到了美学研究者的面前。
大众文化成为1种普遍的审美现象是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潮流联系在1起的。英国的迈克·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德国的沃尔夫冈·韦尔施(Wolfgang Welsch)在《重构美学》等著作中都对这1现象作了精彩论述。从2000年起,日常生活审美化主题也开始进入中国学者的研究视域,各种文章和讨论会都对这个主题进行了热烈的争鸣。争鸣的核心问题有2:1是中国是否也像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1样出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潮流,2是这种以功利性为特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对传统审美和艺术概念、边界的影响问题。
这1争鸣的核心问题归根到底要取决于对中国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群体划分、文化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判断。西方日常生活审美化潮流的出现是和中产阶级或者文化媒介人(布迪厄语)的大规模存在相联系的,它是中产阶级对自身审美情趣的定位和理论表达。大众文化之所以在西方日益兴盛,也正是有1个数量众多的中产阶级消费群的存在。而中产阶级的审美情趣在文化上的诉求就形成大众文化的审美特点,这是中产阶级群体对自身的1种身份定位。在西方,中产阶级在社会群体区分中的合法性以及数量的众多,导致了大众文化研究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合法性。由此而观,大众文化研究和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是否具有合法性就在于是否存在1个和西方中产阶级类似的群体以及这个群体的数量和文化价值抉择。认同日常生活审美化潮流和“新的美学原则”提出者对这1问题的判断是:中国特别是在大都市里也出现了1个有1定经济地位和文化修养的庞大的中产阶层,而且这1群体正日益扩大。他们的审美情趣需要用“新的美学原则”来进行表达。反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潮流和“新的美学原则”者对这1问题的判断是:中国多数的人仅处于生活温饱阶段,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对他们来说还是1种奢求。而且,日常生活审美化是1种消费主义价值观,与保护生态和构建和谐社会是完全相悖的。
问题的关键是:中国是否存在1个日益扩大的大众消费群体?事实胜于雄辩。在1个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时代里放眼中国城市化进程,大众文化的兴盛已经成为了1个不争的事实。随着大众传媒、网络技术的普及,大众文化开始成为中国社会1道蔚为壮观的生活风景。大众文化开始与传统的精英文化、民间文化1起构成整个人类社会文化景象中的3足鼎立。在大众、精英、民间的流变关系中,大众文化显示出了最为强劲的发展势头并不断地改变着3者的关系。
以此立论,不管对大众的审美情趣是加以抑制、欢呼,还是在肯定它的同时持有1种谨慎的批判态度,我们都必须正视大众文化这1新兴的审美现象。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与现代性美学(传统以艺术、自然为审美对象的审美)的1个最明显区别就是厉害性对审美活动的介入。大众文化消费中,审美性与实用性、生理性、媒介文化、消费文化的紧密相连,使得审美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较为纯粹的活动了,时代特色已经使它成为了1种极具功利性的混合行为。大众文化的兴盛必然向美学提出合法性诉求。面对这种现实和审美现象的变化,面对大众文化对审美合法性的诉求,美学理论该如何应对?是像舒斯特曼所说的“被大规模地公然抨击为降低品味的、灭绝人性的以及在美学上非法的”,还是为它谋求美学上的合法性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