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海岸带生物入侵现状以及应对策略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海岸带生物入侵现状以及应对策略课件

海岸带生物入侵现状以及应对策略 current situation of invasions and relevant solutions about biologies in coastal zone 引言 在21世纪全球变化趋势加剧的新形势 下,全球国际贸易、旅游和交通迅速发展, 为外来物种远距离的迁移与入侵、传播与扩 散到新的生境中创造了条件,大陆间外来物 种的交换与迁移随之加快,外来有害生物入 侵的危险性也日益增加,从而使得外来有害 生物的入侵成为不同大陆生态系统间生物与 生态安全的严重威胁。 海岸带(coastal zone) 现代海岸带包括现代海水运动对于海岸作用的最上限及其邻近的陆地,以及海水对于潮下带岸坡剖面冲淤变化所影响的范围。 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即由海洋向陆地的过渡地带。 中国在进行海岸带调查时,规定调查范围为:由海岸线向陆方向延伸10公里左右,向海至水深10~15米等深线处;在河口地区,向陆延伸至潮区界,向海方向延至浑水线或淡水舌。 什么是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 外来种: 是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地区,在新的区域里,其后代可以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 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货现在的自然分布区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 什么是生态入侵 生态入侵种: 指因为人类的活动有意或无意地将产于外地的生物引到本地的生物种,由于入侵种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种群蔓延超出人为可控制的生态系统范围,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对农林牧渔业产生巨大危害与经济损失的物种。 外来物种的引入通常会产生两方面的效应 外来物种的引入通常会产生两方面的效应 一个有利物种的引进会丰富本地生物的多样性,即基因、物种、生态三方面的多样性,同时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并起到美学方面的作用。 另一方面外来物种也有有害的影响,外来物种常以一种特殊而隐藏的生物污染形式表现出来。 正 负 生态入侵种的判断 乡土物种的栖息地,从而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与亲缘相近的乡土物种或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和渗透产生遗传侵蚀。 对传统美学和文化观念 影响 占据 基因 外来种入侵的途径 ① 自然入侵 ② 人类活动无意间带入 ③ 人为有意的引入 人 入侵种的生物学特点 ①生态适应能力强 ②繁殖能力强 ③传播能力强 中国生物入侵现状与发生趋势 入侵物种种类繁多 入侵时间特征明显 分布地区差异明显 传入途径来源广泛 新入侵疫情不断突发 入侵种类组成 入侵时间特征 16世纪到19世纪为缓慢增长阶段 19世纪至20世纪为快速增长阶段 20世纪后期以来为危险性入侵种增长阶段 入侵物种的传入来源 生长于江河边、海边滩涂的大米草,是一种禾本科植物,被全球各地大规模引种。我国种植大米草的初衷是抵御风浪、保滩护岸、促淤造陆。 大米草 大米草后期特点:繁殖力强、根系发达、草籽可随风四处飘扬,蔓延迅速,而又缺少天敌。 大米草危害 被形容为“食人草”的大米草已在我省沿海、尤其是东营市黄河入海口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形泛滥成灾。 滩涂生态失衡、航道淤塞、滩涂养殖受阻、海洋生物窒息致死,并诱发赤潮等等。 在约10km海滩上以每年6倍的速度疯长蔓延,对沿海滩涂多种海洋生物构成严重威胁。 我国科学家采用干燥新技术,提取大米草多糖获得成功,使害人草变为宝草。从大米草中提取的大米草多糖远远超过一般提取物的多糖含量,经鉴定是理想的药物和保健食品。 大米草价值 保健食品 放 牧 土壤有机质 在江浙沿海可全年放牧,割草堆贮全年均可用。由于赖氨酸含量较少,宜混饲。鲜草、干草、青贮、草粉、粉浆发酵等方式均可用。 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团粒结构,使软泥滩坚实,促淤消浪,保滩护岸,改良盐土,用作绿肥、燃料、造纸、制绳等。 沙筛贝学名 Mytilopsis sallei Reeluz 1915年巴拿马运河通航后,由船只将其带至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后在印度东部海岸、日本内湾发现少量个体。 台湾1977年在牡蛎田首次发现。 1980年香港Tolo港发现一块木船板上附着这种少量死壳,推测是越南难民船带来的。 1982年沙筛贝已在香港归化。 由于其肌肉和生殖腺小,几乎不能食用,当地渔民只好采集作为锯缘青蟹的饵料,但售价很低。 在九龙尖沙咀西的政府船坞,该种几乎把土著的纹藤壶等完全排斥。除可能附着在船只上带入外,该种也可能在引入鲜活饵料或苗种时夹杂带入。该种入侵后,常常覆盖养鱼网箱、塑料筏子、绳缆及砖头沉子,密度可达5740~34360个/m2,严重影响当地的渔业生产,并排挤当地物种,如藤壶、牡蛎等。 严密注意一切可以携带沙筛贝的工具,杜绝其跟随这些物品传播。一旦发现,及时处理。

文档评论(0)

rove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