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煤矿覆岩破坏规律及近水体煤层开采技术课件.ppt

煤矿覆岩破坏规律及近水体煤层开采技术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煤矿覆岩破坏规律及近水体煤层开采技术课件

① 第一排孔——布在断层上盘的9号煤层与断层交接处,穿过断层经下盘的徐灰进入奥灰20m,对下盘的徐灰、奥灰进行注浆加固。 ② 第二排孔——布在断层上盘徐灰第一分层与断层交接处,穿过断层进入奥灰20m,对断层破碎带、下盘奥灰进行注浆。此排孔是实现堵截过水通道、进行“卡脖”的重点。 ③ 第三排孔——布在断层上盘,穿过上盘徐灰、奥灰上部,过断层进入断层下盘奥灰15~20m,对徐灰、断层破碎带及奥灰注浆。该排孔属于断层上盘的徐灰与奥灰的加固孔。 每排孔间距为15~20m,排距30m共布注浆孔16个,检查孔2个(后期也作为注浆孔),徐灰观测孔1个,外围奥灰观测孔1个,总计20个孔,总工程量6 262.35m。 * 整个工期于1972年7月开钻,当年9月注浆,1974年4月结束,历时500多天,共注入水泥9 104.25t,水玻璃115.77m3,砂子473.63m3,石子15.1m3,总投资390.92万元。1974年2月证实排水,1975年5月15日排水至井底,实际涌水量742m3/h,与突水前矿井正常涌水量600 m3/h接近,说明本次注浆堵水效果显著。 * 谢 谢 ! * 三、水体上开采突水机理 早期仅限于突水现象的表面描述和对突水资料归类导出公式,20世纪40年代开始用力学观点探讨过突水机理。 1、相对隔水层概念 前苏联的斯列沙运夫提出安全水头的静力学公式。Han=2Kpt/L2+rt 式中:Han——安全水值,Mpa; Kp——隔水层抗张强度,Mpa; t——煤层底板隔水层厚度,m; L——巷道宽度或工作面最大控顶距,m; r——隔水岩层的重力密度,N/m3;r 当实际水头Hsh>安全水头Han时则不安全。 * 2、突水系数概念 我国上世纪60年代焦作水文地质会战时提出,作为突水预测的标准。临界突水系数T。 单位隔水层厚度M所能抵抗水压P的极限值,而Ts=P/M。 西安煤科分院在上世纪70-80年代进行了修正。考虑到矿压的破坏和不同岩层性质因素,对突水系数进行了修正。 * Ts=P/(∑Mmi-Cp) 式中:Ts——突水系数; P——水压Mpa; M——隔水底板各分层厚度,m; mi——各分层厚度换算系数; Cp——底板破坏深度,m; * 四、煤层底板破坏“下三带”理论 开采煤层顶板破坏产生“三带”而煤层底板也存在“三带”,即“下三带”,“下三带”从煤层底面至含水层顶面分为: 1、第Ⅰ带——煤层底板导水破坏带(h1) 底板破坏深度,存在3种裂隙: 竖向裂隙 层向裂隙 剪切裂隙 3种裂隙主要影响因素是工作面得斜长,开采方法,煤层厚度及倾角、采深和岩性有关。 * * 2、第Ⅱ带——保护层带(h2) 岩层保持采前的完整状态及其原有阻水性能基本不变的部分,位于第Ⅰ、Ⅲ带之间。 岩层虽然受矿压作用,或许有弹性甚至塑性变形,但人保持采前的连续性,其阻水性能未发生明显变化。可起到阻水保护作用。称之为有效保护层带或阻水带。 * 3、第Ⅲ带——承压水导升带(h3) 承压水可沿含水层顶面以上隔水岩层中的裂隙导升,导升承压水的充水裂隙分布的范围称为承压导升带。 含水层顶层至上部边界的最大法线距离称:含水层的原始导升高压h3,简称承压水原始导高。 开采矿压作用原始导高有可能在导升,但上升值很小; 断裂可使导升很高,甚至接近或穿过煤层; 隔水软岩、无导水裂隙,导高为零; 含水层顶部岩溶充填带,不含水并起隔水作用,可视为隔水层; * 五、煤层底板“下三带”确定的方法 1、现场观测法: 采用底板钻孔注放水验法,辅以钻孔岩移及物探方法。 开滦赵各庄矿,以1237和2137两个工作面,其采深900m、100m,煤厚10m,分5个分层开采。 2、经验公式法: 根据大量实测资料,用实测的底板导水破坏深度与关系最密切的工作面斜长、采深、倾角等因素的数据经回归分析,拟合公式。 * * h1=0.7007+1.1079L 或h1=0.0085

文档评论(0)

rove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