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玉米粗缩病状况及防治技术的研究课件
(三)培育适宜本地种植的高抗新品种是根本途径。 王安乐等试验表明,不同品种对玉米粗缩病的抗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王桂跃等研究表明,在我国不同地区,粗缩病发病率差异较大,在发病严重地区,无对粗缩病免疫品种,只有个别耐病品种。由于不同地区所积累的虫源和毒源基础不同,造成相同品种在不同地区间抗性表现差异显著。 * 因此,在进行抗性品种鉴定筛选试验时,当地的自然发病条件是选择试验地的首要条件,只有在传毒介体灰飞虱虫源充足,带毒率高,发病较重的地区进行种植和鉴定筛选,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 杨兴飞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质自选自交系对玉米粗缩病抗性有明显差异,初步认为塘四平头群和P群总体最好;Reid群较差;旅大红骨和Lancaster群抗感病表现相差不大,说明玉米种质(遗传基础)对粗缩病的抗性起重要作用,对今后的育种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四) 生物防治或也能成为一种手段 白背飞虱各虫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除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瓢虫等外,还有蜘蛛、线虫、菌类对白背虱的发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保护利用好天敌,对控制白背飞虱的发生为害能起到明显的效果。能否借助基因工程培育转基因高抗玉米品种来克服粗缩病? 总结:目前高抗玉米品种没有培育出来,又没有有效的药剂消除病原,做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宣传工作,调整播期,适当的杀虫剂应用是当前防治玉米粗缩病的有效措施。 * 参考文献: [1] 王安乐,王娇娟,陈朝辉 .玉米粗缩病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玉米科学2005,13(5) [2] 张继余 ,宋朝玉 ,高峻岭 ,王圣健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J]-作物杂志2007(5) [3]杨兴飞 ,温广波, 杨轶 .玉米不同种质对粗缩病的抗性鉴定和分析 [J]-玉米科学2010,18(3) [4]王桂跃 ,韩海亮,赵福成,王华第,孔晓民,叶建人. 玉米不同品种(品系)对粗缩病的抗性鉴定[J]-浙江农业学报 2011,23(3) [5]吕鹏,董树亭,刘伟,张吉旺,刘鹏,杨今胜,苏凯.粗缩病对夏玉米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0,18(2) * * 赵先龙 * 一、前言 二、玉米粗缩病 三、玉米粗缩病对玉米的危害 四、防治措施 * 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病毒病中发生最广泛的病害之一,该病遍及欧洲、亚洲和南美洲,严重危害玉米生产。近年来,我国玉米粗缩病发病严重,在山东、河北、山西、江苏等省玉米主产区大面积发生,对玉米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严重地块甚至绝收。玉米粗缩病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受灾面积越来越大。2007年山东省大面积爆发玉米粗缩病,这已是连续3年发生此病。玉米粗缩病已经成为玉米减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一旦发生很难挽回。 农民对该病的认识不足,误认为种子经销商提供的种子质量有问题,结果引发诸多的种子纠纷,所以,防治粗缩病已成为玉米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2.1玉米粗缩病的病原 1959年以色列报道玉米粗缩病的病原为玉米粗缩病毒(maize rough dwarf virus,MRDV)。近年来,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玉米粗缩病病原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dwarf virus,RBSDV)。两种病毒在形态学、血清学、寄主、传播介体、引发寄主的病症以及蛋白和片断的电泳图谱等方面都相同或非常相似,只有基因组RNA的序列有所不同。 * 2.2 玉米粗缩病寄主和传播方式 玉米粗缩病毒其寄主范围十分广泛,主要是单子叶禾本科植物玉米、小麦、水稻、谷子、黑麦等作物以及狗尾草、马唐、稗草、画眉草等杂草。 玉米粗缩病毒主要靠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进行传播 。灰飞虱成虫和幼虫在田埂地边杂草丛中越冬,翌春迁入大蒜田、马铃薯田、玉米田和冬小麦田。王安乐等研究表明,一代灰飞虱于接近麦收时节羽化为成虫迁飞进入玉米田,叮咬吸吮玉米幼苗汁液传毒感病,是玉米发生粗缩病的主要原因。玉米粗缩病有25-30天的潜伏期。 * * * 3.1 对玉米植株性状的影响 玉米感病后植株矮化,根系发育不良,根量少而短,易分叉,长度不足健株的1/2,易拔出。节间严重缩短,节膨大,严重的植株叶片近于对生状,顶叶丛生,叶色暗绿,叶背、叶鞘和雌穗苞叶叶脉上产生许多蜡泪状隆起。受害株的雄穗明显缩短或很难抽出,雌穗无或短小。所以 ,最终结实极少或无子粒,也几乎没有产量。 * 董树亭,吕鹏,杨今胜等在山东农业大学黄淮海区域玉米技术创新中心,选取6月5日播种的郑单958(ZD958)、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