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哲学概述.ppt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先秦哲学概述

先秦哲学概述 一个沧桑的声音: 我们 研究先秦哲学必须先从其历史背景入手,从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1年这五百年间,征战杀伐充斥着华夏大地。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列国兼并群雄并起。社会制度变革(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铁器的使用)迸发出的火花点亮了文化创造的火种,中国的古代哲学发生发展并走向繁荣(以百家争鸣为标志)。 一.天人关系的论证解决 (一)“天”,“人”是我国思想史上古老而又重要的一对范畴,甲骨文中已出现。 1·殷人虔诚信奉“帝” 2·周人以“天”代“帝” (二)诸子百家真正改变西周天人关系 1·儒家孔子以“天”为“命”(孟子:莫知为而为者,天也,莫知致而至者,命也。) 2·道家老子抽象出“天道”(庄子: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 孔丘(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 的思想见于他的学生辑录他的活动及言论而成的《论语》中。“仁学”是他最有创新性的思想,构成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 孟轲(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孔子是再传弟子,后人号为“亚圣”。他的 主要贡献提出了“性善论”,从而为孔子的“仁学”提供了人性论和心理学的依据。 一·仁学:人的发现与爱心 (一)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1·“爱人”是孔子关于“仁”最本质最扼要的说法(孟子:仁着爱人) 2·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各种道德规范的总称,“仁”为人心之本具 3·孔子的伦理道德是有其阶级性的,以孝悌为行仁之根本,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等级统治。 4·孟子把仁爱之说发展成为仁政之论。(孟子: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仁之政矣。“不忍人之心”即仁心,“不忍仁之政”即仁政。) (二)孔子思想中的“礼” 1·孔子师人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而以礼为先。 2·儒家在政治上提倡礼治,孔子屡叹“礼崩乐坏” 3·“礼”达于“仁” (孔子:人而不仁,如礼何?) “仁”是体,“礼”是用。 (三)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 1·中庸即永恒不变之天理,又是道德规范之一,旨在使人不偏不倚,不背离天道。 2·中庸是执“礼”行“仁”中,用以指导人们待人接物的准则。 3·孔子的“仁”,“礼”,“中庸”三者一体 二·万物皆备于我:天人和一的境界追求 中国哲学史中上孟子的主要贡献(进一步深入探究与反思人的自身和本性) (一)提出性善论的理论 亚圣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仁,礼,义,智四端,不是后天形成的,而是人本身具有的。 (二)以“仁政”为基础的政治理论 既然人性是善的,在治理国家上应当施仁政。 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三)在内心修养方面提出“尽心,知性,知 天”的功夫论及“万物皆备于我”的最高境界。 1·统治这能否施仁政,关键在于能否“尽心” 2· “万物皆备于我” 揭示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包容,体现了 孔孟儒学对“我”以及外在于“我”的宇宙实体“天” 的独特感受:万物都是此在的, 为我的。 3·“天人和一” 孔子第一次将“人”从“天”的氛围中剥离出来,孟子则致力于将“人”和“天”重新弥合,在物我融通为一的前提下, (四)是把握时势的概念 在命—时势可行时,强调进取,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实施礼治; 在命—时势不可行时,追求归隐,洁身自好,崇尚仁。 老子姓李名耳号聃,道家学派创始人,建立了以道为本源的理论体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体现了老子对绝对性和神秘感的偏爱,他的思想见于《老子》五千言。 庄周(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老子道家学说的主要阐发者。老子“在物外”和庄子“齐万物”为道,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与游戏人生的生活态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产生过深刻影响。今存《庄子》。 一·从“与物反”建立本源的一元论 (一)老子为什么别出心裁地提出“道”作为自己的最高范畴。 1·旧制度灭亡和新制度的诞生是一个充满了激烈的对抗冲突和斗争的过程,历史环境使老子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 2·任何事物都是依存于对立面才得以存在的,任何事物都不具有绝对自足的性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二)世界的终极本源在哪里? 1·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老子不得不“在物外”去求索本源,不得不从“与物反”的角度来赋予本源规定性。 2·从与自然物事相反的原则规定道。 (1)从为,知,事,欲的方面理解,道是无为无事无知无欲的; (2)从仁,义,德,礼的方面理解,道是非仁非义非德非礼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