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理化生]第三章-1——绿色化学
Ⅱ相化学反应 在Ⅱ相化学反应中,内源代谢底物如葡萄糖酸盐、硫酸盐、乙酸盐或氨基酸与有毒陌生化学物质结合,生成水溶性更大的物质,从而更有利于排泄。 4、毒性动态学 毒性动态学相包括有毒化学物质分子与生物分子特定部位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引发的生物化学事件和生物物理事件,正是这些事件使我们最终观察到物质的毒性。 (二)通过分子修饰减少吸收 1 减少肠胃系统吸收 增大其颗粒度或使其保持非离子化形式 增大其油溶性同时减少其水溶性 使其相对分子质量大于500,熔点高于150℃,或处于固体状态 用多种取代基联合作用,使分子在pH≤2时强离子化 含有硫酸根 2、减少肺吸收 更低的蒸气压,更高的沸点 更低的水溶性或具有更高的熔点(高于150℃) 3、减少皮肤吸收 使其为固体而不是液体 具有更大的极性或具有离子性 增大粒度或分子量 (三)了解机理后设计更安全的化学品 1、含有亲电试剂物质的毒性机理 亲电性物质或代谢后形成的亲电性物质都会与细胞大分子如DNA、RNA、酶、蛋白质等中的亲核部分发生共价相互结合。 这些亲核部分包括:蛋白质中半酰氨酸残基中的巯基;蛋白质中蛋氨酸(甲硫氨酸)中的硫原子;精氨酸(Arginine)和赖氨酸(Lysine)残基中的一级氨基;或蛋白质中的二级氨基(如组氨酸Histidine);RNA和DNA中的尿碱中的氨基。 这种不可逆的共价相互作用会严重影响细胞大分子的功能,可引发多种毒性效果,包括癌症、肝中毒、血液中毒、肾中毒、生殖系统中毒、发育系统中毒等。 哺乳动物有多种防御系统,它会提供“自我牺牲”亲核试剂,来与亲电试剂结合。这些自然防御系统主要位于肝中。 尽管亲电基团的存在可能导致毒性,但并非含有这类基团的任何物质都是有毒性的,一个物质是否有毒性,与许多因素有关。 亲电化学物质 非亲电化学物质 亲电化学物质 与自然防御系统供给的亲核剂作用 图3-3 亲电物质的致毒过程 代谢 非毒性、水溶物质 与非“牺牲性”亲核大分子作用 排泄 毒性 第三章 设计安全无毒的化学品 从源头上消除污染,则首先要保证目标物分子是有效的,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使其不能进入机体(避免导致毒性),若实在无法避免时,则要求它对机体内正常的生物化学和生理过程不产生有害影响。因而,在设计安全有效化学品时,一般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即物质分子对包括人、动物、水生生物和植物在内的机体的效应原则。 第一节 设计安全无毒的化学品 的一般原则 一、 设计安全无毒的化学品的一般原则 1、“外部”效应原则:——减少接触的可能性 设计安全无毒的化学品的一般原则主要是指通过分子设计,改善分子及其性质等的重要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减少它的有害物生物效应。 通过分子结构设计从而增大物质降解速度、降低物质的挥发性、减少分子在环境中的残留时间,减小物质在环境中转变为具有毒害生物效应的可能性等均是重要的“外部”效应原则的例子。 另外,通过分子设计,从而降低或妨碍人类、动物和水生生物对物质的吸收也是外部效应原则要面对的问题。再者,生物聚集(Bioaccumulation)和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也是在进行分子结构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外部”效应因素。 (1)要考虑与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 1)挥发性 /密度 /熔点 2)水溶性 3)残留性 /生物降解性 4)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物质 a) 氧化反应性质 b) 水解反应性质 c) 光解反应性质 d) 微生物降解性质 5)转化为无生物活性物质的可能性 (2)要考虑与机体吸收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 1)挥发性 2)脂溶性 3)分子大小 a)降解性质 b)水解 c)pH值的影响 d)对消化酶的敏感性 (3)对人、动物和水生生物吸收途径的考虑 1)皮肤吸收 / 眼睛吸收 2)肺呼吸 3)肠胃系统吸收 4)呼吸系统的吸收或其他特定生物的吸收途径 (4)消除或减少不纯物 1)是否会产生不同化学类别的不纯物 2)是否会产生有毒或更毒的同系物 3)是否会产生有毒或更毒的几何异构体、构象异构体和立体异构体 2、“内部”效应原则——预防毒性 “内部”效应原则通常包括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