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第一章绪论化学.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理学]第一章绪论化学

1.键的离解能和键能 ? 离解能含义:一个共价键离解所需的能量 A∶B→A ·+B· 键能含义: 分子中同类键离解能的平均值叫做键能。 例如:CH4 键能表示键的强度,键能越大,键越稳定。 C-C 348 KJmol-1 C=C 612KJmol-1 四 .共价键的重要参数 2.键长 ⑴含义: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的原子核间的距离 C-C 0.154nm C=C 0.134 nm 3.键角 键角与分子的几何外形及所相连的原子有关。 4.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非极性共价键 :C-C 成键电子云完全对称 极性共价键 : 成键电子云偏向电负性大的 原子一边 一些元素的电负性 H 2.2 C 2.5 N 3.0 O 3.5 F 4.0 Si 1.9 P 2.2 S 2.5 Cl 3.0 Br 2.9 I 2.6 电负性相差越大,共价键的极性越大 分子的极性是它所含各共价键极性的矢量和, 用偶极距(μ)表示( μ的大小是测出来的)。 非极性分子: CO2 、CH4 极性分子:H2O 、CH3Cl( μ=1.87D ) 判断方法: 非极性分子:分子中不存在极性键,或存在极性键 但结构对称 极性分子:分子中存在极性键,结构不对称 不同杂化态碳原子的电负性不同,导致其与氢原子或其他原子形成的σ键的性质不同。 电负性:sp杂化碳 sp2杂化碳 sp3杂化碳 ! ?杂化轨道可形成σ键,如C-H、C-C、C-X、C-O、C-N等。σ键是有机分子构成碳链或碳环的基础。 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可形成π键,如C=C、C=O、C≡C、C≡N等。 讨论 五. 官能团和有机化合物分类 一、有机物中的官能团(functional groups): ?? 物质本身的结构是其性质的决定性因素。在有机物中,有一类原子团的性质决定了一类化合物的典型性质,这类原子团称为官能团。决定一类化合物典型性质的原子团称为官能团。 如:烯键(C=C)和(-C≡C-)决定了化合物具有亲电加成(溴水褪色)、氧化等性质(高锰酸钾褪色)。 芳环:决定了芳烃的性质相对稳定,难加成,可在一定条件下取代。 羟基(-OH):说明化合物表现出一定的酸性 CH3CH2OH+Na CH3CH2ONa 官能团决定了一类化合物的典型的化学性质,这是由于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官能团上,引起官能团间的相互转换。 但官能团并不决定化合物的所有性质。当分子中含有不止一个官能团时,化合物表现出多个官能团的典型性质。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根据分子中的碳架分为三类: * * 课前预习 听课、记笔记 整理、归纳、总结 做习题(巩固)—— 非常重要!! 讨论及答疑 学好有机化学的几个重要环节 切记:不要死记硬背 不要临时抱佛脚 反应物 产物 学习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反应 反应 性质 结构 有机反应与反应机理 有规律的反应 特殊反应 反应原理 反应过程 机理 反应规律 有机反应的应用——有机合成 简单化合物 多步反应 复杂分子 ? 反应物 如何 步骤最少 产率最好 第一章 绪 论 主要内容 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原子轨道和分子轨道※ 管能团和有机化合物分类 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 ——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科学 有机化合物 ——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一. 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 H C N O F P S Cl Br I Si B 有机化合物中常见的元素 生命论与早期的有机化学(1828年之前) 有机化合物 最早的有机化合物来自于动植物体(有机体) 生命论(Vitalism)认为: 有机化合物只能由有机体产生。无机化合物则存在于无生命的矿藏中,同时也可由有机体产生。生命力学说阻碍了有机化学的发展20多年,人们放弃了人工合成有机物的想法(1806年,贝采里乌斯) NH4Cl + AgOCN → AgCl + NH4OCN After that time, many other syntheses were carried out, and the vital force theory was eventually discarded. Friedrich W?hler (维勒)(German, 1828) ℃ F.A.Kekulé,凯库勒, 德国化学家,1829-

文档评论(0)

ipbohn9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