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森林昆虫学--森林害虫控制和森林健康教学幻灯片.ppt

森林昆虫学--森林害虫控制和森林健康教学幻灯片.ppt

  1. 1、本文档共1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课件课件PPT医学培训课件教育资源教材讲义

第五讲 害虫管理的策略及技术方法;主要内容;第一节 害虫管理策略及其发展历史; 一、初期防治阶段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40年代。 提出综合防治(integrated control)的原则。农业技术防治(灌溉、轮作、选用抗性品种等)+农药(植物性或矿物性农药)或引用天敌(1888,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 ),配合人工捕捉等机械方法。 此阶段强调害虫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的研究。 ;二、化学防治阶段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中期。 1946年开始大面积使用DDT,相继六六六、氯丹、毒杀芬等一系列高效、持久的有机氯杀虫剂在害虫防治上发挥巨大作用。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Carson出版《寂静的春天》,“农药合并症”( 即农药“3R”问题:害虫抗药性 Resistance、农药残留 Residue、害虫再猖獗 Resurgence)。虫害损失并未因大量使用农药而下降。 ; “农药合并症”-抗药性、再增猖獗、农药在人体内的积累和环境污染; 化学防治阶段 ;引发了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三、害虫综合管理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 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很多害虫防治的新策略,主要包括害虫综合管理、全部种群管理、大面积种群管理等,其共同特点是企图改变及消除单独依靠杀虫剂所产生的副作用,主张以生物学为基础,强调各种防治方法的配合等。;(一)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Stern等于1959年最早提出害虫综合防治(integrated pest control,IPC),1972年将IPC改为IPM。 定义: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农业的、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机械的防治方法,以及其它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害虫数量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以达到保护人畜健康、增加生产的目的(马世骏,1979年)。 ;(二)全部种群管理(total population management TPM);昆虫学家张宗炳(1988)曾比较IPM和TPM:5点 1. TPM主要针对卫生害虫,也针对少数危害严重的大害虫,如光肩星天牛,杨干象。对多数农林害虫实行IPM。 2. 对化学防治的态度。都反对单纯使用化学农药,TPM主张化学防治为主先行压低虫口,辅以不育技术;IPM则考虑尽量避免使用化学防治。 ;3. 对生物防治的态度。IPM强调自然控制,生物防治助增自然控制。TPM不反对生物防治,但怀疑态度。 4. 费用和收益上,TPM更注重长期效益,IPM多考虑短期效益。 5. TPM注重消灭技术,而IPM着重于生态学原则。 ;(三)大面积种群治理(areawide population management,APM) ;四、森林保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保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实质: 是把包括森林害虫在内的森林生态系统看作一个具有高度组织层次的生命实体,强调维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提高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充分发挥系统自身对病虫害的免疫机能,通过有效的病虫监测,及时准确的预报森林害虫的暴发趋势,并在初期采取适当的方法(林业措施、生物防治等),将害虫的种群密度控制在该生境、社会及经济效益可容许的范围内。;(一)害虫生态管理(ecological pest management EPM) ;EPM与IPM的区别;EPM与IPM的区别; 就是要保持森林健康,恢复森林健康,建立和发展健康的森林。一个理想的健康森林应该是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森林的影响(如病虫害、空气污染、营林措施、木材采伐等)不会威胁到现在或将来森林资源经营的目标。 森林保健的实质就是要使森林具有较好的自我调节并保持其系统稳定性的能力,从而使其最大、最充分的持续发挥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作用。; 不以杀死害虫为防治目标,着重实施森林保健,降低害虫种群的增长率。 途径: 1、监测系统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 2、重点研究易于或潜在成灾种群与天敌的动态 机制。 3、应用各种林业措施,使系统抗病虫害能力增 强。;加强有关的基础研究;SPMF以森林生态系统特有的结构和稳定性为基础,强调森林生态系统对生物灾害的自然调控功能的发挥,协调运用与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相和谐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可持续控制的效果。 简言之,SPMF是融技术、生态、社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