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温病学术流派.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中药]温病学术流派

温病学术流派 概述 战国至晋唐时期(萌芽阶段) 温病学说肇始于内经,发轫于伤寒,底定于明清 宋金元时期(发展阶段) 明清时期(形成阶段) 明清以来温病学专著240余种 根据学术渊源及主要特点分类 第一节 瘟疫学派 一、温疫学派 代表医家 吴 又 可 余师愚 杨栗山 戴天章 刘松峰   瘟疫学派开创于吴又可,所著《温疫论》代表了温病学发展初期的学术成就,影响深远。其后有刘松峰《松峰说疫》、余师愚《疫疹一得》、戴天章《广瘟疫论》、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邵步青《四时病机》等。 该学派以温疫为研究对象。强调温疫有特异的致病因素,相对稳定的基本病机。就六经言,病在阳明;依脏腑言,病在肺胃。 瘟 疫 学 派 一、强调特殊致病因素 温疫学派学术特点 病因 温疫学派病因学说特色 1、致病的种属特异性 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 2、病种特异性 某气专发为某病 3、病位选择的特异性 某气专入某脏腑、某经络 二、重视尽早采用攻击性的祛邪治疗。 吴又可开创的疏利透达法,首用辛苦雄烈之品,直捣膜原巢穴,并擅用汗、吐、下三法;余师愚长于清热解毒,以清瘟败毒饮为温疫诸证之主方;杨栗山重视火热怫郁的病机,常将清、透、通、利诸法并施。 攻击性的祛邪治疗方法的形成 1、强调客邪贵乎早逐 2、邪为本,热为标,治疗温疫发热,当以祛邪,邪去热自清。 3、无法寻找针对杂气的特效药,故勉用汗、吐下三法以决之。 三、区别流行类型。 吴又可根据瘟疫流行范围及程度不同,区分为“盛行之年”、“衰少之年”、“不行之年”等流行类型,在预防医学上有重要的意义。 温疫 湿热疫 吴又可 暑热疫 余师愚 余霖论疫疹 余霖,清医家,著《疫疹一得》。余师愚主要研究暑热疫证治,其《疫疹一得》被王孟英誉为“独识淫热之疫,别开生面”,并将该书“节而删润之”辑入《温热经纬》中.余氏体验到,此疫邪即有别于吴又可所见,亦不同于杨栗山之所见,为“无形之毒”,具火毒之性; 余师愚治疗暑热疫亦力倡祛邪 1、热邪乃无形之毒,用大黄、芒硝等攻下逐邪徒伤胃气,主张重用石膏。 2、使用方药直接针对病因、病机,故组方稳定。 3、反对用药含混或病重药轻,“用药必须过峻数倍于前人” 对于暑热疫王氏仍力但祛邪,其特点有三:首先,认为暑热疫乃无形之毒,用大黄、芒硝等攻下逐邪,徒伤胃气,“难以当其猛烈”而火毒之窝巢在阳明胃,胃为水谷之海,十二经气血皆禀于此,火毒燔炽于胃,则可随十二经气血弥漫全身,故主张不用硝黄而重用石膏,“捣其窝巢之害,而十二经之患,自易平矣。”其二,使用方药直接针对病因病机,故组方稳定. 尤其是针对温疫“五十二证”始终以清瘟败毒饮为主,药物加减变化亦不多,认为尽管暑热疫变化无恒,不论初起或后期,或轻或重,一以此方治之,但能治病求本,则诸症自消。其三,余氏反对用药含混或病重药轻,认为面临恶候,用药不可稍存疑虑,并提出“用药必须过峻数倍于前人”的主张,如曾对一患者用石膏3000g。这一经验用于临床对类似疫病的治疗颇有价值。 温疫学派另一重要治法 杨栗山 阳热怫郁 “阳热怫郁”说的提出及其涵义 1、“阳热怫郁”说萌芽于《内经》 “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意义:揭示阳热郁闭是温热发生,发展与转归的重要原因。虽未明确提出“阳热怫郁”的概念,但“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实际上已蕴含了热盛可导致阳气怫郁这一涵义。 刘完素在《内经》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阳热发则郁”、“阳热易为郁结”的论点。 外感热病的基本病理变化:热气怫郁,玄府闭密。 “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热郁结也。”(《原病式·火类》)  在外感热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热与郁往往互为因果。郁因热而生,热因郁而增其壅。故何梦瑶说:“盖郁未有不为火者也,火未有不由郁者也。 杨栗山承“阳热怫郁”倡清、透、通、利诸法并施杨栗山上承吴又可,其所论之疫是由另一种“疵疠旱潦之杂气而为”,故此“疫疠”之气不同于“温热秽浊之气”,具有热毒之性,盘踞部位以中焦为主,传变则散布上、中、下三焦。 学术特点 杨栗山充分吸取刘河间“阳热怫郁”之说,对温疫病因病机的认识始终贯穿“阳热怫郁”的观点,由此形成其治疗特点。 1、“阳热是本”,怫郁是标,故首当“热者寒之”,组方往往并用黄芩、黄连、黄柏、石膏等大剂清热解毒之品。 2、邪热将致“怫郁”,而大剂寒凉又有冰伏凉遏加重怫郁之弊

文档评论(0)

ipbohn9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