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学课件讲义PPT教学教案培训资料医学中小学上课资料
医学概论-呼吸系统疾病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主要表现 起病较急,常先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体温38℃ 左右,多在3~5天降至正常。咳嗽、咳痰(先干咳或少量粘液性痰,随后转为粘脓痰),可持续2~3周。 预防 增强体质,防止感冒。清除鼻咽部的病灶。 急性支气管炎 病原菌:病毒、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支原体。 抗菌素:大环内酯类、强力霉素、氨苄,PG、第一代先锋。 疗程:5-10天 3.细菌(大叶)性肺炎 致病菌:肺炎球菌 主要表现 病前常有受凉淋雨、疲劳、醉酒、病毒感染史,大多数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 起病急、高热、寒战、体温39~40 ℃ 。 面颊绯红、皮肤灼热、干燥,口角及鼻周有单纯疱疹,严重者可发生休克。 预防 避免受凉淋雨、疲劳醉酒等诱发因素。 4.肺结核 典型症状 消瘦、乏力、午后低热、夜间盗汗、咳嗽、胸痛、咯血等。 [诊断] 拍片、结核菌素试验 痰结核菌培养 预防 (1)经呼吸道传染 (2)接种卡介苗 (3)避免接触排菌病人 (4)不随地吐痰 5.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 概念:呼吸道过敏反应引起的以支气 管可逆性发作性痉挛为特征的 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炎性疾病。 过敏原:花粉、尘埃、动物毛屑、真 菌、药物、食品等。 6.肺气肿(Pulmonary emphysema) 概念:呼吸性细支气管至肺泡的末梢肺组织因持续性含气量增加而呈过度膨胀,伴有肺泡壁弹力组织破坏,间隔断裂致肺泡相互融合,肺容积胀大的病理状态。 肺气肿(Pulmonary emphysema) 临床病理联系: (1)肺功能降低:通气功能障碍 (2)桶状胸 (3)肺心病:肺循环阻力增加 (4)自发性气胸:肺边缘的肺大泡破裂 7.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导致以右心室肥厚、扩张为特征的心脏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肺循环阻力增加既肺动脉高压是引起肺心病的关键环节 各类肺疾病 原发性肺动脉病变 胸廓畸形 8.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 定义: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病因: 呼吸道病变 肺组织病变 肺血管疾病 胸廓病变 神经中枢及其传导系统及呼吸肌疾患 四、心肺复苏ABC 心脏骤停: 是指心脏泵血功能突然停止。 A(Airway) 畅通气道 B(Breathing) 人工呼吸 C(Circulation) 人工循环 A:打开呼吸道 压額抬下巴法 改良式抬下巴法 B:人工呼吸 1.拇指与食指捏住鼻子 2.口对口或口对面罩 3.平稳吹气约2秒钟 4.吹气量以明显看到胸部起伏即可 C:心外按摩(成人) 将患者平躺硬板上 找到按摩位置:两乳头间胸骨上(胸骨下半段) 双手掌根重叠置於胸骨上,以掌根施力 手肘打直,以身体重量垂直下压2.4-5cm 维持平稳力气与速率(每分钟100次) 放松时不可用力,掌根不可离开胸骨 注意:复苏姿势 双人复苏时,每按压胸部5次,吹气1次 单人复苏时,每按压胸部15次,吹气2次 心肺复苏成功 恢复自主呼吸、颈动脉搏动、出现瞳孔缩小、肤色好转 THE END O2 现今医学分为传统医学、基于“生物-医学模式”近代发展起来的西医,20世纪西医又发展到“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或综合医学模式,后基因组时代系统生物学的兴起,形成了系统医学在全球的迅速发展,成为继传统医学、西医学之后中、西医学汇通的未来医学。当代中国医学类专业比较优秀的学校有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等学校。 中医即中国传统医药学,是形成于数千年前的中国,是建立在人们与疾病长期斗争的经验总结及阴阳五行、八纲脏腑辨证基础上,运用朴素辩证法及思辨推理方法,认识机体、自然、疾病三者关系,发展起来的一门以“功能人”包括功能脏器为概念的独特的医学哲学理论体系。在治疗上,除了药物外,还有针灸、推拿气功、耳针等特殊疗法,它是世界传统医学中最完善的一种医学理论体系。它为人类尤其为中国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医学是最近三四百年来建立在解剖学、生物学及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以“解剖人、肉体人”为概念的、新兴的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体系。主要采用科学实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直至目前的分子基因层次水平,发展极为迅速,超过其它任何一门医学科学,成为世界医学史上的主流。 可见中西医学,一个是以“功能人”为概念的独特的哲学医学理论体系,一个是以“解剖人、肉体人”为概念的新兴的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体系,二者都不是以完整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从理论讲二者都不是科学的,势必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