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教育现象剖析材料3.doc

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教育现象剖析材料3.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教育现象剖析材料3

教育阅读,应有的姿态是什么 寇宗燕 读书与写作一样,应该是一个教师的“优秀意识”。 没有对书的热忱,没有对阅读的追求,没有对书香的沉醉,就没有好的教师。现在网上有许多老师在新教育理念的鼓舞下,在努力地学习并撰写理论学习心得。有网名是“看云”的薛瑞萍老师,有积极提倡读书就是生活的语文特级教师闫学老师。也许,有些老师,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但应试搞得好,依然“成名成家”。但这样的“名家”,能算得上是有现代教育精神的教师吗? 有人说,教师是知识分子,我很欣赏这个提法,但我以为这对许多教师来说可能是过高的要求。教师首先应成为一名读书分子。正因为喜爱读书,才有可能会领略书中的思想,才有可能成为知识分子。在此基础上,如果能不随波逐流而特立独行,保持坚定而从容的追求,不为身边噪杂的主义而分心,则上升为一种智慧分子的本色了。 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跟什么人在一起,将决定你是怎样的人。读什么样的书(即以什么样的姿态读书),将决定你是什么样的老师。那么,教师作为读书分子,应该保持怎样的读书姿态呢?我大概地想,读书的姿态可能包含这么几种:功利性的阅读、闲适性的阅读、超越性的阅读。 对于大多数的老师来说,闲适性的阅读是奢侈品,工作的繁忙与身心的疲惫,使他们拥有阅读的时间是越来越少,哪里还说得上兴之所至的闲适性阅读?所以,有阅读习惯的老师,大都选择了功利性阅读:读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读教学技巧、教学科研的书籍,教育图书界最畅销的除了应试的书,就是这一类书了。 技巧当然是重要的,没有高超的教育技巧,就没有教育的智慧。而功利性的阅读,是形成教育技巧的必要途径。问题是,许多老师把这当成了唯一的途径、唯一的阅读,从而拒绝任何其他思想的、理论的或许看起来似乎与教育无关的图书。这就把功利性阅读降格为庸俗的实用主义阅读了。教语文的,不阅读文学作品,不关心文学理论的发展,甚至不学习和了解新课程标准的解读,而对有关每篇文章的教学技巧和课例的书籍趋之若鹜;教数学的,不懂得数学史,对数学学科的本质弃之不顾,却一定要搜罗各种各样的教学课例,尤其是由名师主编或者执教的教案、教学设计大全,不但可以直接拿来所用,以应付平常的日常教学或者检查,还可以照搬上自己的课堂上来。 我想,这种阅读的唯一后果,就是掐掉自身教育思想稚嫩的触角、窒息自身教育精神的蓬勃生命、扼杀自身教育生活的自然生气。 因而,当前教师急需要的是超越性阅读。像《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的作者薛瑞萍一样,不要总是把阅读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直接联系起来,而经常要以一种“不求成败利钝,只求一己快乐”的态度走进图书馆或者书房——实际上,如果承认教育也可以是精神熏染的话,这样的超越性阅读最终也是会转化为教育的“生产力”的。教师身上的书香就是最具“杀伤力”的教育“软实力”,而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的技巧,是每个教学细节都体现着教育的自然之“道”。 教育阅读是什么?有人曾一次次地问物理学家钱伟长:“你的专业是什么?”钱伟长就一次次地回答:“我没有专业。……我的专业是热爱祖国。”而以“文学的进步乃是与人性的发展同步的”命题撰写《中国文学史》的章培恒说,他的导师蒋天枢当时教他怎么打基础,就是学文学不能光学文学,应该对文学以外的一些学科也好好地下功夫。无独有偶,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史舘里有一份20世纪30年代的一份教师进修计划:首先读与任教学科无关的书,其次读与任教学科方面的书。可见,“教育阅读“的内涵相当丰富,有时要跳出“教育”。其实,任何领域的阅读,都会对教育有用,对学科教学有用,这可能就是最大的“专业”。 杭州西湖小学的特级教师章献明老师在自己的博客上,曾撰文《美术教师的读书与写作》。说到读书与写作一样,会读能思,记录有加,再加上自己的实践,与作者的交流就在无形中产生,辩驳与顺和,甚至反对与批评,都是教师的一种能力。 读书需要思考,这是常识。但真正做得好的人并不多。我想,“教育阅读”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思想”;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生长“思想”。读书的过程应该是思想的深入与发展的过程。 我想生活中的“教育阅读”,更多得益于教育教学闲暇与空余的积累。因为读,才会多想;因为写,才会多理。因为多说,才会多思辨。多读必多思,多思必多理;多理加上多说必多收获。人不是等着变聪明的,应该是读聪明、写聪明和说聪明的。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