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昭通本地优秀通讯
本地优秀通讯1
北京女孩扎根云南写年华
——记云南省金平县勐桥边防派出所干事陶莎莎
本报通讯员 刘广雄 杨 玺 本报记者 任维东 2010-11-27 03:05:05 来源:光明日报
一个属于80后的北京女孩。正值花样年华的她,1999年入伍来到了远离首都的云南,在红河州边防武警支队服役;她多次放弃转业回京机会,扎根深山,默默奉献。
她叫陶莎莎,现任勐桥边防武警派出所正连职干事,武警上尉警衔。入伍11年来,她荣立三等功1次,多次荣获“优秀民警村官”、“巾帼建功标兵”、“民族团结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
“‘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含着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觉得这句话说出了我的心声。这里是我成长的地方,是我的第二故乡,虽然远离繁华的城镇和舒适安逸的生活,但我也从平凡中体会出伟大。”陶莎莎如是说。
“扎根基层解民难”
“小陶,你想做什么工作?”2008年11月,陶莎莎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毕业到金平县勐桥边防武警派出所报到,所长顾骞看着眼前瘦弱娇小的她,不免有些担心。
“我要当一名民警村官。”陶莎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又苦又累的工作。
她担任桥头村委会党总支副书记后,常常是登上胶鞋就出发,风风火火干工作,让所里的男警官都由衷敬佩。
“想要开展好工作,对村里的情况不了解,自己就无从下手,也就更谈不上如何把工作做好了。”陶莎莎任桥头村委会党总支副书记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查摸底,她开始进村入户,挨家挨户地走访。
每到一处,她都会向村民分发警民联系卡,与村民聊聊家常,及时记下群众反映的问题,以及有可能出现的治安隐患,第一时间反馈给相关部门处理。
“知民意、解民难、近民心”。通过一个月的走访,她对辖区住户走访了一遍,对自己辖区做到“底数清、变动明、更新快”,收集热点问题20个,向乡党委政府反映情况16条,帮助群众解决困难96件。
变“蜗居”为“安居”
一次走访中,当行至红河岸边的苦初邑村时,陶莎莎发现一所房子破烂不堪。她鼻子一酸,找到该村小组长白志华,通过了解得知,该屋主人叫刘文亮,是村里的特困户,但就是这样一个家庭,还在供养着自己的女儿上大学。
陶莎莎动员刘文亮建房子,但刘文亮说:“供学生念书还供不起呢,哪有钱盖房子啊!”听到这里,陶莎莎心里很难过,当即拿出300元钱递给刘文亮说:“房子的事我们想办法帮你解决,这些钱买点年货,让孩子回来过个春节吧。”刘文亮看着眼前这位真诚的女警官,勉强答应了。
几天后,陶莎莎为刘文亮家雇了一辆挖掘机,协调民政等相关部门为他家买来瓦和水泥,她又拿出1000元钱给刘文亮家买了空心砖。
在村小组的帮助下,经过10多天的施工,新房子建好了。陶莎莎又为刘文亮家买了床、被褥、窗帘和凳子,还带了些米送到他家。陶莎莎还与刘文亮的女儿结成帮扶对子,长期对其进行资助直至顺利完成学业。刘文亮眼含热泪对民警们说:“做梦都没想到,女支书对我这么好。”
去年9月,陶莎莎在走访时发现,大滩村民小组76岁的聋哑孤寡老人罗阿匠常年居住在一间用茅草和石棉瓦搭建的房子中,连被子都是用编织袋包裹旧棉絮做成的。回到所里后,陶莎莎向乡党委、乡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汇报困难,协调了18000元经费为罗阿匠修建了一间砖瓦房。她自己拿出1000元钱为罗阿匠购买了家具,还协调地方企业向老人捐款捐物。看到陶警官为自己做的这一切,老人激动地拉着陶莎莎的手,称赞她是个好心人。
变“隔离”为“贴心”
陶莎莎清楚记得第一次到大滩村时那条横在她面前的河流,本想找桥通过,一问才知道,大滩村祖祖辈辈都是淌河而过,如果发洪水就只能与世隔绝。她暗下决心:无论如何要给大滩村搭个桥。
在陶莎莎的多次协调下,经过上下齐心多方努力,这座爱心桥终于架好,既解决了交通难,也连起了大滩村数百村民的心。
4名来自元阳县的青年农民工,在勐桥乡为潭某种植香蕉,然而潭某在卖完香蕉后却一直没有付清4人的工资。4名农民工在多方催要无果的情况下来到勐桥县法律援助工作站,请求法律援助。后来在陶莎莎及乡法律援助工作者的帮助下,终于讨回了拖欠的工资。村民们看到此事解决也非常高兴。
就这样,村民们打消了最初对她这个女“村官”产生的怀疑,陶莎莎渐渐地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信赖。
变“辍学”为“复学”
今年春节过后,又快到开学的日子了。2月21日,陶莎莎一直资助的三名中学生韦玉美、韦玉萍、罗秀兰和她们的家长,带着几箱菠萝来到了所里,看望陶莎莎和所里的民警。
韦玉萍、韦玉美、罗秀兰是大滩村的孩子,由于家庭十分困难,因此她们考上了高中却读不起,面临辍学。
陶莎莎在2009年9月走访时得知情况后,自己出钱为三个孩子解决生活费,随后又取得了当地企业的支持,为孩子们提供今后直到大学的学费。
就这样,这三个孩子又重新返回校园。
临行前,陶莎莎看到站在眼前的几个孩子还穿着拖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