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地方案改革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其未来改革方向.docVIP

论农地方案改革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其未来改革方向.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农地方案改革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其未来改革方向

西南大学本科课程论文 考试科目 土地经济学 学 院 经济管理学院 学科专业 农业经济管理 年级班别 2011级1班 学年学期 2013年春季学期 姓 名 宁显胜 学 号 222011303210010 任课教师 王晓东 2013年6月24日 目 录 摘要 2 1 农地制度的内涵 2 2 中国农地制度的变迁历程及表现 2 2.1 1949~1955年的土地制度:土地改革与互助合作 2 2.2 1956~1978年的土地制度:集体所有、统一经营 3 2.3 1979~今的土地制度:家庭承包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 3 3 我国农地制度未来的改革方向 4 3.1 明确土地两权归属,保障土地制度长期稳定 4 3.2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土地使用权流转 5 3.3 壮大民间自组织系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6 3.4 推动家庭农场建设,实现土地集约经营 7 4 参考文献 7 论农地制度改革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其未来改革方向 宁显胜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重庆400715 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尤其作为中国这样的人口、农业大国更加如此。古往今来,土地问题一直就是中国社会一个极为敏感而又关键的话题。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周而复始的王朝更替所反映的,也就是围绕土地的分配和再分配,争夺和再争夺而建构起来的一种经济关系,以及由此延伸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政治和社会关系。新中国成立至今60多年,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也经历了几番变革,每一次农地制度改革对中国农村经济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本文将从农地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各阶段的特点论述农地制度变革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并通过对之前的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行农地制度的缺陷的分析探寻农地制度未来的改革方向。 关键字:农地制度;农地制度变迁;未来改革方向 一、农地制度的内涵 要弄清楚农地制度改革对农村经济的影响,首先就得先弄明白什么是土地制度,然后再将土地制度置于农村这个大背景下进行分析。土地制度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在占有和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称。土地制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的相互适应程度和与农民利益的吻合度是评价土地制度好与坏的主要标准。 二、新中国农地制度的变迁历程及表现 关于中国的农地制度变迁,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就目前而言,比较流行的有两种,分别是三次制度变迁和四次制度变迁。本文为了便于分析,采用的是廖洪乐的三次划分标准。 (一)1949~1955年的土地制度:土地改革与互助合作 旧中国土地占有的极不合理以及封建高额地租使得旧中国农业生产效率极低,农民的生活水平处于极度低下的状况。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必须突破这两个限制条件,要么平均地权,要么降低地租,要么两者兼而有之。因此,在1949年到1950年间,中国继续了之前在全国开展的土地改革具有显著的经济意义,在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里,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能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农民无偿分得土地和生产资料,成为土地的主人,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这次土改极大地解放了长期被封建制度束缚的生产力,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土地生产关系的变革,极大地释放出了制度潜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凡是有利必有弊,随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就突现出来了。以户为生产单位的分散个体经营,力量相当薄弱,积累率低。有的地方甚至连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根本无法抵御农业生产过程中遭遇的各种自然灾害,更没有能力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以及进行必要的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化生产和农业现代化难以进行。农民的生产生活难以维系。同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也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实现土地的公有,这也就要求一个新的制度安排取代旧的制度安排。 (二)1956~1978年的土地制度:集体所有、统一经营 从1955年土地农民私有转为高级社集体所有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党领导中国农民确立“劳动群众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农村土地政策的时期,在这个期间,农村土地政策从“农民个体所有,统一经营”向“劳动群体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演变,最终发展成了“劳动群众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的“一大二公”、“一平二调”的农民公社土地政策。这个演变既反映了中国在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选择土地集体化、公有制的历史必然,又体现了中共脱离生产力水平追求生产关系变革导致的农村

文档评论(0)

taobao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