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优选整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单元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测试)(解析版).doc

精品解析:【优选整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单元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测试)(解析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品解析:【优选整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单元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测试)(解析版)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测试) (满分60分,30分钟完成) 班级姓名总分 一、选择题(32分,每题2分) 1. 黄仁宇在《大历史不会萎缩》一书中说:“在中国地图上可以画出一条15英寸等雨线……凡线之以南以东,平均每年至少有15英寸之雨量,可堪耕作,线之以北以西,则低于此最少的雨量。而这等雨线也是胡汉之分划和少数民族及多数民族几千年长期交兵之处,而尤以气候干旱和人口过剩时为然”。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 古代时期,气候条件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B.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为了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会发动对中原地区的战争 C. 15英寸等雨线是导致少数民族和多数民族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D. 15英寸等雨线以南以东地区农业文明比较发达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古代时期,由于生产力落后,气候条件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几乎具有决定性影响;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为了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会发动对中原地区的战争,也符合史实;结合所学可知,15英寸等雨线以南以东地区农业文明较发达。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耕经济可以突破15英寸等雨线。故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影响因素 2. 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A. 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B. 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C. 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D. 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汉初实行的郡国并存制度是在全国范围内,并非仅北方地区,D项错误;秦代“驰道”主要北方地区,南方更多的是“五尺道”、“栈道”等,B项错误;若南方地区经济地位更重要,那必须是唐中期(经济重心南移开始)及以后,A项错误;在经济重心南移之前,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主要是黄河中下游一带),北方地区开发程度更高,故郡、县的设置更多、更密,即选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3. 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A. 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 B. 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 C. 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 D. 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向南方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说明大运河子在担任南粮北运中起到重要作用,说明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向南方,故D项正确;A中信息没有体现;B只是材料中表面现象;C中不是材料主旨。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重心南移 4. 史籍记载,周朝在其867年的统治中,较大的自然灾害只有89次,发生次数较少;秦汉时期自然灾害明显增多,在440年中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375次,平均1.4年就发生一次。这说明 A. 土地大量开垦不利于生态的平衡 B. 国家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所下降 C. 粗放式农业经营不利于环境保护 D. 秦汉时期不重视天人关系的探求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使用,出现私田开垦,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认,到秦汉时期,土地大量开垦,破坏生态环境,而周朝实行土地国有制,因此秦汉时期自然灾害比周朝多,故A项正确;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是不断提高,故B项错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体系的特征是精耕细作,不是粗放式经营,故C项错误;汉朝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更加重视天人关系的探求,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土地大量开垦不利于生态的平衡 【名师点睛】小农经济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③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④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 5.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记载:六朝时期大中型墓葬多数发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乃至两广与云南等地呈渐次下降分布,随葬品规格也依次降低。据此我们可以推断 A. 南方依然保留宗法分封制度 B. 官僚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森严 C. 中原人口南迁逐步开发江南 D. 长江中下游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历史现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