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学课件课件PPT医学培训课件教育资源教材讲义
成人丙泊酚输注综合征研究进展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6年4月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
丙泊酚输注综合征(propofol infusionsydrome,PRIS)
PRIS的诊断除了有长时间、大剂量输注丙泊酚的先决条件外,还包括下列条件
阳性诊断标准:①加②、③、④或⑤中的任一条。
PRIS的发现
PRIS的发生率
2009年一个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得出结论,危重成人PRIS的发生率为1.1%。
2011年一项调查显示危重成人PRIS发病率为2.9%。一项72例危重成人患者研究结果表明,PRIS的发病率为4.1%和总病死率为33%。
美国FDA的MedWatch系统分析了1139例患者中疑似PRIS病例约30%[1,2]。
近年来PRIS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
PRIS高危因素
脑外伤
丙泊酚用于危重症患者的并发症要高于正常患者,神经损伤可能是引发PRIS的一个重要因素[3]。
Schroeppel等[1]统计了7852例创伤重症监护室(TICU)患者,PRIS的发生率为2.9%,所有PRIS患者均存在外伤性脑损伤(TBI)。
线粒体疾病
Vanlander等[4]报道了一例成年Ler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患者发生PRIS。LHON是一个母系遗传的线粒体疾病。大量患者存在缺乏氧化磷酸化酶系编码的呼吸链复合物Ⅰ,而丙泊酚可接受复合物Ⅰ释放的所有电子,阻止了新的氧化,抑制进一步的电子转移。作为其副作用的一部分,丙泊酚被认为抑制游离脂肪酸的β氧化和线粒体的电子传递链,导致破坏三磷酸腺苷产生,细胞缺氧,和积累脂肪酸有毒的中间产物.
据推测丙泊酚中的脂质成分可能会成为患者脂肪酸氧化缺陷毒性的来源[5]。成年线粒体功能障碍患者存在发生PRIS的风险,对怀疑线粒体疾病的患者,特别是不稳定的危重患者,慎重使用丙泊酚。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一项研究显示11例发生PRIS的患者中91%的患者使用了血管活性药物(80%为输注丙泊酚后使用)。
Schroeppel等[1]的研究中所有发生PRIS的患者都使用过高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其他
有报道儿童或成人再次小剂量使用丙泊酚发生PRIS[7]。
有报道显示肥胖患者可发生PRIS,可能与多余脂肪有关[8]。
PRIS诊断
PRIS治疗
PRIS预防
大多数PRIS病例报道,丙泊酚输注剂量均超过4mg·kg-1·h-1,时间大于48h,因此临床上应尽量避免大剂量长时间输注并保证充足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严重脑外伤、癫痫、脓毒血症、线粒体疾病或需要大剂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糖皮质激素的危重症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丙泊酚镇静或可选择其他镇静药物代替。
如不能避免长期大量输注应每日监测CPK和乳酸,如发现代谢性酸中毒、CPK、乳酸升高或心电图出现Brugada-pattern ST段抬高应立即停止丙泊酚的使用。
小 结
PRIS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的临床综合征,该综合征的一个适当的描述必须包括启动因子(重大疾病)和触发因子(大剂量的丙泊酚,儿茶酚胺和类固醇)。
临床医师应该合理使用丙泊酚,尽量避免PRIS发生的高危因素,早期识别PRIS症状,及时进行处置,防止其严重后果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Schroeppel TJ,Fabian TC,Clement LP,et al.Propofol infusion syndrome:a lethal condition in critically injured patientseliminated by a simple screening protocol.Injury,2014,45(1):245-249.
[2] Diaz JH,Prabhakar A,Urman RD,et al.Propofol infusionsyndrome: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at a level 1trauma center.Crit Care Res Pract,2014,54(3):62-68.
[3] Mayette M,Gonda J,Hsu JL,et al.Propofol infusion syndromeresuscitation with 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a case report andreview of the literature.Ann Intensive Care,2013,3(1):32.
[4] Vanlander AV.Inborn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defect asrisk factor for propofol infusion syndrome.Acta AnaesthesiolScand,201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