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利川一中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docVIP

湖北省利川一中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湖北省利川一中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doc

湖北省利川一中09-1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时限: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伶俜(pīn) 窈窕(tiào) 机杼(zhù) 安步当车(dāng) B.悄然(qiāo) 伯仲(zhǒng) 怆然(chuàng) 弄巧成拙(zhuó) C.教坊(fāng) 柏森森(bǎi) 锦瑟(sè) 纤悉无遗(xiān) D.嘲哳(zhā) 凝噎(yè) 纶巾(guàn) 雕栏玉砌(q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苍海 瓜州渡 陨命 青冥浩荡 B.台榭 幽愁 渌水 平心而论 C.寒喧 既使 烦躁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B. C.D.宝马公司如果早一点放下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架子,早几年进入中国,也许早已成为中国高档车市场的龙头老大。A.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说了他最担心的两件事:“其一是农民工返乡问题;其二是大学生就业问题。” B.“管锥”二字出自《庄子·秋水》,这是大家熟知的。钱钟书先生用“管锥”命名自己的著作,谦逊之外别有深意,带有反讽的意味。 C.“3·15”晚会曝光了包括信息通讯、医药、公路、艺术品收藏……等几大行业的案例,引起了广大观众与网友的巨大反响。 D.李敖访问大陆时曾对媒体说,此行“不是怀乡,没有乡愁;不是近乡,没有情怯;不是还乡,没有衣锦;不是黛玉,没有眼泪。” 5.对下列诗句所用到的修辞手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樯橹灰飞烟灭 ②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③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④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中国古典诗里,利用未定位、未定关系、或关系模棱的词法语法,使读者获致一种自由观、感、解读的空间,在物象与物象之间作若即若离的指义活动。我在“语法与表现”里曾经提出“松风”“云山”等中国古典诗中常见的词语,并说英文大多译作winds?in?the?pines(松中之风)或winds?through?the?pines(穿过松树的风),这种解读把“松风”所提供的“置身其间”、物象并发(既见松亦感风)的全部环境缩改为单线的说明。又如“云山”常被解读为clouded?mountains(云盖的山),clouds?like?mountains(像云的山)或mountains?in?the?clouds(在云中的山),但事实上,就是因为“云”与“山”的空间关系模棱,所以能够同时兼容了三种情况。像这样我们习以为常的词语,呈现在我们感受心境中的,是玲珑明彻的两件物象,我们活跃在其间,若即若离地,欲定关系而又不欲定关系。 我们再看两句诗被如此解读后的损失,便可以明白我为什么要在词语的模棱上做文章。“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如果解读成“落花里有一个人独立着,微雨里有成双的燕子在飞”,或再简化些如“有人独立在落花里,有燕子双飞在微雨中”。这样的解读我们总觉得不妥,好像损失了很多东西。原因是:在文言的句法里,景物自现,在我们眼前演出,清澈、玲珑、活跃、简洁,合乎真实世界里我们可以进出的空间。白话式的解读里(英译亦多如此),戏剧演出没有了,景物的自主独立性和客观性受到侵扰,因为多了个突出的解说者在那里指点、说明“落花‘里’,‘有’人……”。 但偏偏,我们年青人的入门书《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部部都采取了这种解读方法,而把原有的传意活动,中国诗独特的观物、感物、表物的精华一扫而光。或者有人说,坊间《唐诗三百首》的语译都是由不正统的人为了读者的方便而做的,真正读诗的人不需要这种解读。事实上,以上的句例确实没有语译的需要,读者也自然可以直观而感的;但为什么又有这么多人提倡语译语解,而把原是“若即若离的、定位与不定位、指义与不指义之间”的自由空间改为单线、限指、定位的活动呢?这可以说是受了西方思想压迫后的一种矫枉过正的现象。 民初以来,五四左右,就有不少人开始指责中国语言缺乏逻辑,说中国画缺乏透视,仿佛西方的逻辑和透视才是表达的正途似的。不少语言学家便想着把中国语言“削足适履”地要配合西方的文法来说明,除了袭用了西方“关系决定性”很强的标点符号以外,还处处使到活泼泼而不必尽合文法的口语变为字字合文法的语言。(画透视的一节这里暂不讨论)影响所及,便是“中国诗句西方文法化”,如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1962,l979)。在该书的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节里,用的基本上就是西方文法的架构去分析中国诗的句法:f N—V—f N(f=形容词、N=名词、V=动词)。“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