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仲弓问仁子曰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就是冉雍,孔子认为他有帝王之器。冉雍向孔子请教“仁”的道理。孔子告诉他:“出门要恭敬礼貌,待人如同贵宾;领导群众要负起责任,如同承担大祭。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与别人。在国的层面没有怨言,在家的层面没有怨言。”仲弓诚恳地接受了老师的教诲,并且也要身体力行地去做。
冉雍,是孔子认为学生当中可以当大领袖的人物。儒家讲究“内修外用”孔子教颜回“克己复礼”符合内修,教仲弓待人之道重在外用。颜渊深得孔门真传,若遇盛世明君,必然能尽其宰辅之材。冉雍具备帝王之才,若生地其时,必然横空出世,担当天下重任。可惜这两位孔门高徒皆是生不逢时。
但是,不妨圣人后世的教诲。孔子对颜回说,内修心性要从感官上克制自己,做到格物致知。孔子对冉雍说,待人处世要尊重礼敬,不能看不起任何一个人;对百姓庄重肃穆如同祭祀祖先神灵;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像常人那样推给别人;多替他人、部下着想,这样人、事平和,才可达到无怨无尤的“仁行”境地。
这些教诲,在我们今天看来,至少开辟了后来学者明确“内修外用”的途径,启发了子思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孔子讲学图)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冉雍是孔子的学生,有人说他“仁而不佞”。“仁”,就是仁慈有爱心,“不佞”就是口才不大好,说话不大动听,态度也不随和。孔子听说后,讲“焉用佞?”为什么要光耍嘴皮子呢?“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会讲话的人常常欢用嘴巴得罪别人或刻薄别人,有时言语伤害比杀人一刀还痛苦。所以“御人以口给”,用嘴巴和人家对抗常被人讨厌。于是他进一步说:“不知其仁,焉用佞?”假如一个人没有做到仁的修养,光是利嘴有什么用么?
冉雍出身于平民,但是孔子认为这个学生有帝王之才。大概是孔子太重视这个学生,以至于有人说冉雍这个人“仁而不佞”,孔子反驳说“焉用佞”。
[ 冉雍,字仲弓,少孔子二十九岁,“孔门十哲”之一。]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想到偏远落后的地方去。有人说,那里太简陋了吧?孔子回答:“有君子居住的地方,难道会简陋么?“何陋之有?”这句话真是耳熟能详,让我们想起了唐代一位大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这便是最好的注解。全文如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最后的一句话,就是落到到了孔子这里。在孔子的时代,九夷是东南方一带蛮夷之地,当时长江流域东南方省份还没开发,那里的人断发文身,非常落后。
大概孔子想去这些地域传播文化。但有担心那里的人野蛮落后。孔子说不怕落后,只要真修养的君子何时何地,都有自处的办法,那有什么关系!
我们知道,历来都是京城米贵、房贵,白居不易,这是唐代就有的典故。在拥挤的大城市里生存、就业的不易不言而喻,大致古今如一。时代造就了一批“北漂”,趋之若鹜地挤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一线的大城市。
问君从打何处而来,又要向哪里去呢?也许对有些人来说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发展的空间,就不得不走上这条道路,但值得不值得,最后结果如何?对此,我们无可厚非。但对很多人来说,非要到大城市才行么,真有这必要吗?
我们还得把话说回来,看看古人的观念,《中庸》上讲,“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这种看法显然是与现代人大相径庭的。
建国以后,一度因为城市就业的问题,最高领导人了发出“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号召,一夜之间,两、三千万城市青年背负行囊去了农村安身落户。尽管,这四十几年来,种种的看法莫衷一是,但是时间最终会告诉人们定论。
如今,面对众多人口下依然严峻的就业压力,一度高贵大学生早已降低身份,不嫌弃到农村去做一名“村官”。所不同的是,原来大学生想回家当书记、村长容易,那简直还骇人听闻;现在还要经历层层选拔考试,甚至还越来难考了。
相比较与年年发热的国考、省考,成千上万与一的比率,那些甘愿从基层开始锻炼的年轻人是否就是低人一等呢?如果看看《论语》,想想孔子有样大的本事欲居九夷,我们何不可就地安身?退一步到二线三线甚至农村也未尝不可。
一个人的一生起点固然重要,但究竟谁的路能够走得更长,走得更远呢?古今中外,一个有修养有作为的人,首先考虑的不是生活与工作的条件。不管是在哪里,只要能最发挥出自己的人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