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bdi代理人架构为基础之虚拟社群群体犯罪预防研究gebrc
資訊管理學報 第十七卷 第二期 83
以BDI代理人架構為基礎之
虛擬社群群體犯罪預防研究1
苑守慈
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莊竣丞
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摘要
網路群體犯罪不同於組織犯罪般有結構的犯罪團體 ,亦非為 了追求共 同利益而合作
的共犯夥伴 ,而是網路使用者 自發性互動行為下逐漸浮現的群體近似犯罪行為 。此現 象
普遍存在於 當今各式各樣的網際網路社群 ,且以各種不同的樣貌與形式展現 。本論文以
差別接觸理論與社會學習理論為基礎 ,運用理論相 關的元素與概念 ,以BDI代理人模式
為方法來設計網路群體犯罪之模擬模式 ,透過動態模擬群體犯罪在不同條件下展現不同
之面貌 。更運用網路科學概念與分析方法 ,來分析犯罪關係網絡之特性 ,本研 究藉由控
制網路社群之使用者人數與初始犯罪率來觀察不同組合之下所演化的網路結構差異 ,並
從四個衡量指標 (犯罪技能平均數 、群聚係數 、前10%使用者平均連結度 、連結度小於
10之 比率)來標示演化之網路結構的特徵 ,並觀察這些因素對網路虛擬社群群體犯罪的
關連影響 。研 究結果預期將對虛擬社群群體經營者對於社群 中群體犯罪之預防與有效管
理將有所貢獻 。
關鍵字:
網路 群 體 犯 罪 、B D I 代 理人 架構 、差別 接 觸 理論 、社 會 學 習理論 、
網路 科 學
1 致謝 :感謝 國科會專題研 究計畫97-24 10-H-004-129之經 費贊助 。
84 資訊管理學報 第十七卷 第二期
A Study on BDI-based Collective
Crime Prevention in Virtual Communities
Soe-Tsyr Yuan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Jyun-Cheng Jhuang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Abstract
Collective crime is an emerging phenomenon along with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soaring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paper, the notion of collective crime is regarded as a form of universally
distributed crime originated from spontaneous interactions among online community users.
The issues that collective crime addresses focus on deviant or criminal behavior existing in
common groups or crowds rather than traditional topics at computer crime or cybercrime. In
this research, we use the theories,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and “Social Learning”, to form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