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1章节幻灯片.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富钴结壳是一种生长在海底硬质基岩上的富含锰、钴、铂等金属元素的“壳状”沉积物,其中钴的含量特别高。钴是战略物资,备受世界各国的重视。结壳往往产于水深不足2000m 的半深水区,开发技术和成本都比锰结核低,是具有巨大经济潜力的深海金属矿产类型。 富钴结壳大多呈层壳状,少数包裹岩块、砾石,呈不规则球状、块状、盘状、板状和瘤壳状。结壳厚度一般不大,平均2-4cm。结壳呈黑色或暗褐色,内部有平行纹层构造,反映结壳生长过程中的环境变化。 富钴结壳含有锰、铁、钴、镍、铅、铜、钛、铂、钼、锌、铬、铍、钒等几十种金属元素,其中钴含量高达2%,比锰结核中钴的平均含量高3-5倍。关于富钴锰结壳的形成过程和机理,目前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多数学者认为是水成成因,即钴、铁、锰等金属元素源于海水,结壳沉积可能是纯粹的胶体化学过程。 富钴锰结壳产于海山、海岭和海底台地的顶部和上部斜坡区,通常以坡度不大、基岩长期裸露、缺乏沉积物或沉积层很薄的部位最富集。从分布的地理纬度看,它们仅局限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区,以中太平洋海山区最富集,在印度洋和大西洋局部海区也有发现。 2.6.5 海底热液硫化物 海底热液硫化物是富含铜、铅、锌、金、银、锰、铁等多种金属元素的新型海底矿产资源,常与海底扩张中心热液体系相伴生。自60 年代初首次在红海发现热液重金属泥以来,在世界海洋底已发现130 多处海底热液活动区。 海底热液矿床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层状重金属泥,另一种是块状多金属硫化物。前者以红海最典型,称为“红海型”;后者主要产于洋中脊的裂谷带,称“洋中脊型”。 红海重金属泥是海底热液沿缓慢扩张中心活动的产物。在红海中央裂谷带已发现20 多个热卤水池和重金属泥富集区,其中以阿特兰蒂斯Ⅱ号海渊最有经济价值。主要金属硫化物有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它们富含铁、锰、锌、铜、镍、钴、铬、银、金、钼、钒、钡、锶等金属元素,金属储量至少有94×106t。 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生成于大洋中脊轴部的裂谷带,与扩张中心的热液活动密切相关。块状硫化物矿体一般呈小丘、烟囱和锥形体状成群出现,与活动热液喷口或古热液喷口相伴生。以东太平洋海隆和红海比较典型。 其形成的机理是:海水沿裂谷带张性断裂或裂隙向下渗透,被新生洋壳加热,形成高温(可达350-400℃)海水,从玄武岩中淋滤出金属元素,与冷海水相遇导致黄铁矿、黄铜矿、纤锌矿、闪锌矿等硫化物及钙、镁硫酸盐快速沉淀,堆积成烟囱。“黑烟囱”不断逸出含黄铁矿、闪锌矿等硫化物的颗粒。“白烟囱”喷出的固体微粒主要是蛋白石、重晶石等浅色矿物,含有少量铁、锌等硫化矿物。 热液活动区往往发育有不靠太阳能而依赖热液营生的自养型深海底生物群落。 2.6.6 天然气水合物 天然气水合物是近20 年发现的一种新型海底矿产资源。它是由碳氢气体和水分子结合而成的冰晶状固体化合物。因95%以上的天然气水合物由96.5%的甲烷和3.5%的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被冻结成固相,故又称固态甲烷或甲烷水合物。冻结作用使天然气水合物的体积大大缩小,如果充分分解,1m3的天然气水合物可释放出150m3 的甲烷气。 具有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海域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10%。至1996 年在世界海域已发现有57 处产地,是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的10 多倍,有人预计,天然气水合物将是21 世纪人类的新型能源。 2.7 古海洋学与全球变化研究 60 年代末期开始的深海钻探,继之进行的大洋钻探提供了深海大洋和边缘海盆地的许多长岩芯,由岩芯资料获得了有关海洋发展演化的大量信息,从而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古海洋学。 古海洋学产生的历史不长,对其认识也不尽一致。Kennett(1982)强调古海洋学研究海洋体系的发展演化,苏联里西津(1980)则认为,古海洋学主要研究大洋的地质历史;中国学者大都把古海洋学作为海洋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因为它是根据海洋沉积物来研究地质时期的海洋水文、海洋化学及海洋生物的分布与演化过程的。所有这些又都与全球环境变化(或称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古海洋学与现代海洋学有着明显的差异:(1)古海洋学的时间尺度比现代海洋学大得多,可以一直向前追溯到几百万、几千万、甚至1.5 亿年;(2)古海洋学的各种参数不象现代海洋学那样可以直接测量和计算,而是通过对沉积物进行测年、分析后间接提取。 古海洋学涉及的问题极为广泛,包括水圈和大气圈的循环、气圈-水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古海洋环流系统、微体古生物的分布与演化、生物生产力、沉积通量、碳酸盐补偿深度(CCD)的变化、古海洋地球化学、构造边界条件变化对古海洋物理、化学状况的影响及古海洋地质事件等。 基于DSDP/ODP (深海钻探/大洋钻探)提供的大量岩芯,古海洋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1)中生代以来洋流格局的变化过程及其影响;(2)晚白垩纪

文档评论(0)

精品课件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