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江苏永忠村的社会变迁Authors王华Citation2012年京都大学.PDF

江苏永忠村的社会变迁Authors王华Citation2012年京都大学.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江苏永忠村的社会变迁Authors王华Citation2012年京都大学

Title从麦粒到菜叶 : 江苏永忠村的社会变迁 Author(s)王, 华 2012年度 京都大学・南京大学社会人類学若手研究者共同 ワークショップ報告論文集 = 2012年度 南京大学-京都大学 Citation Workshop, 2012 (2013): 10-20 Issue Date2013-01-21 URL /2433/186320 Right Type Article Textversionpublisher Kyoto University 从麦粒到菜叶:江苏永忠村的社会变迁 王华* 一、缘起 面对近些年来的城市化的迅猛发展,跟城市有关的话题总是被世人津津乐道,乐此不疲。 而中国的农村发展似乎处于一种只有雷声没有雨点的被动境地。同样,在社会科学里,研究 “ 三农”问题的声音也好像变得不那么自信了。正如有些学者所言,“当一些农村社会学研究 者被动或主动地卷入走向国际的各种行动时,却发现在欧美社会学主流学者和理论中很难找 到呼应”。 ① 目前看来,虽然农村研究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甚至问题,但中国社会的转 型,尤其是农村的变迁或成为社会科学知识实践的场所。职是之故,本文将以江苏永忠村的 社会变迁为素材,集中展示这二十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探寻转型期农村的发展之路。 经历了十年的荒诞年代,小岗村十几位农民的大胆行为拉开了农村变革的大幕。“包产到 户”是一个很好的革新路径。它解放了束缚已久的思变之心,鼓励农民不必担心意识形态的 作祟,可以放开于脚从事农业生产。新举措的出台被外界普遍认为从路线上跟毛泽东挥手告 别,甚至有学者认为这是新自由主义之风已经吹到了中国所带来的变化。 ②他们认为经济自 由化推动了中国发生如此的变化。 ③现在看来,这样的看法也许有些武断。因为单纯强调市 场化的自由化影响,势必会忽视中国政府在其中的作用。 事实上,中国政府一直对农业前景、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我们可 以从每年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以及地方的惠农措施便可窥知一二。 1980s初,农民有权在公有 的土地上自由种植和生产。 这种由农民自创、后经国家认可并鼓励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大大激发了农民们的积极性。有学者将之视作新自由主义与权威主义中央控制的交叉结合, 或称之为“镶嵌型自由主义”(embedded liberalism ),以表达各种经济和社会行为都处于政治 权力的监管之下。 ④本文回顾了江苏永忠村 ⑤从单纯种植粮食的村落转变成蔬菜基地的历程, *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 【基金项目】 2011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信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 11YJC8400612012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变迁中江苏警察执法观念转变的主体间性问 题研究”,项目编号: 2010SJD840002; 2012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新疆社会意识整合中的身份构建问 题研究”,项目编号: 12YJA701182 。 【作者简介】王华 0980一),男,汉族,江苏海安人,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 现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 科学学院社会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乡村人类学。 Email: wangh8012@o 联系地址:江苏省南京 市卫岗 1 号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 210095 。 ① 毛丹教授对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的现状进行了有益讨论,认为目前的社会学理论与转型期的农村经验 存在鸿沟,因此作为研究者应抓住社会转型为农村社会学发展提供的机遇,生产出有关中国的农村社会学理 论,推动理论的更新或扩充。详见《以中国农村转型为契机推动社会学本土化》,《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 年 06 月 25 日第 321 期。 ② 关于这种革新是有意识的还是由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原本设想所引起的讨论,请参见 M. Hart-L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