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海纳百川藏书博览史仲文胡晓林主编-息烽图书馆.PDF

海纳百川藏书博览史仲文胡晓林主编-息烽图书馆.PDF

  1.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海纳百川藏书博览史仲文胡晓林主编-息烽图书馆

简装书库 中国史地 通史 中国全史 052 史仲文 胡晓林 主编 七、我国临床医学理论的奠基时期 (一)秦汉医药学概述 秦汉时期医学发展的总趋势是 《内经》的基本理论进一步在实践中加以 验证、充实和发展,使理论和实践逐步结合起来,能更好地为临床治疗服务。 《内经》的医学理论,虽然已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但许多地 方还缺乏更充实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药物方剂的运用方面经验更少,因此基 本理论和临床实践之间脱节。如理论上虽然认识到各种疾病的基本病变是虚 实、寒热,应该按补虚泻实、清热温寒的原则来治疗,但是哪些药物、方剂 能起到补或泻、清或温的作用,没有长期的实践经验是很难总结出来的。而 这些问题不解决,这些治疗原则就不可能充分运用。原则本身也很难更加具 体而明确。 《内经》虽然提出补虚泻实的原则,但主要讨论的是针灸手法, 很少涉及药物的补泻;对于寒热的病变,则只提到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的笼统原则,清热温寒的具体原则根本未提。这些都说明理论和实际的完全 结合,尚有相当的距离。而秦汉医学的发展,主要是填补了这个缺陷。 秦汉医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药物方剂的进步,一是对 疾病的认识更进一步着重在本质方面 (即病机病变方面)来探讨。经过400 多年的经验积累,最后初步建立了根据病机病变进行治疗——即后世所说的 “辨证理论”的临床理论体系。这就使《内经》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更紧 密地结合起来,开辟了以后中医发展的健康的、富有民族特点的道路。 战国时代,方剂虽然已经发明,但一般治疗仍以针石等外治疗法为主。 到西汉初,以方治病才成为主要手段。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仓公治 病的事迹就不但以方为主,而且许多方剂已有了固定方名。《汉书·艺文志》 载录医书11家274卷,并且把医书分成 《医经》和《经方》两大类。东汉官 府更设立了专门官方的机构,即 “方丞”。可见中医以方治病的特点在汉代 就完全形成了。1930年在甘肃居延发现的汉简,其中一部分就是记载医药 的。 方剂的进步,必须以对药物认识的进步为基础。 《汉书·楼护传》载: “护少随父为医长安,出入贵戚家。护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可 见记载药物的专书 “本草”,不但在西汉已经出现,而且已经达到和医经、 方术三足并立的地步。 《汉书·平帝纪》载,平帝于元始五年 (公元5年) 曾 “征天下通知逸经、古记……本草以及五经者,遣诣京师,至者数千人。” 可见 《汉书·艺文志》虽没有本草书的记载,但西汉已有许多本草书籍的存 在则是可以肯定的。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一部 《神农本草经》。 秦汉时的针灸治疗,仍然占着重要地位。从秦汉之际的淳于意到东汉的 华佗、张仲景等都是针、药并用的医生。而据 《后汉书·郭玉传》记载,郭 玉和他的隔代老师涪 (fú,音福)翁则更是专以针灸治病的。据说涪翁还有 专书 《针经》的著作。根据西晋皇甫谧(mì,音密)著的 《甲乙经》知道,汉 代针灸有了很大的进步,也是向便于临床实践的方向发展的。河北满城发掘 的西汉刘胜墓,出土了药匙、药壶和金针、银针等一些医疗用具,反映了当 时针灸、药物应用的情况。 秦汉时的医学理论,主流是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但是基本理论 本身,却受到当时阴阳五行说神秘化的影响,再由于统治者提倡道家学说, 道家学说更向宗教迷信方向发展,道家的 “养生”法也流于腐朽,于是神仙、 方士、炼丹、服石,甚至房中术、巫医等纷纷流行。如秦皇、汉武,就千方 百计想寻求长生不老之法。社会上也出现了一批自称持有长生之药或有特殊 法术的 “方术之士”,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修行成道的 “神仙”。这些人所用 的方法都不外采药、炼丹、服石、房中术、按摩等,于是这方面的著作也就 大量出现,和一般医学著作并列流传。如 《汉书·艺文志》把方技列为一类, 而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这种情况,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阻 碍作用,使得由 《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奠定的中医理论基础,在以后的 1000多年里没有什么发展。 (二)病历的首创者淳于意 秦汉时期良医辈出,淳于意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淳于意(公元前205? —前 167年?),山东临淄人,因曾做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