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史话故事.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紫砂史话故事

紫砂史话故事 紫砂茶具起始于宋,盛于明清,流传至今。在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形成了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艺术。北宋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中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欧阳修也有“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的诗句,说明紫砂茶具在北宋刚开始兴起。1976年宜兴鼎蜀镇羊角山发掘出一处宋代龙窑窑址,出土了许多紫砂陶残器,考古发掘的实物和文献记载互相印证。至于紫砂茶具由何人所创,已无从考证。   紫砂茶具则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根据明人周高起《阳羡茗壶录》的“创始”篇记载,紫砂壶首创者,相传是明代宜兴金沙寺一个不知名的寺僧,他选紫砂细泥捏成圆形坯胎,加上嘴、柄、盖,放在窑中烧成。“正始篇”又记载,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位卓越的紫砂工艺大师——龚春(供春)。龚春幼年曾为进士吴颐山的书僮,他天资聪慧,虚心好学,随主人陪读于宜兴金沙寺,闲时常帮寺里老和尚抟坯制壶。传说寺院里有株银杏参天,盘根错节,树瘤多姿。他朝夕观赏,乃摹拟树瘤,捏制树瘤壶,造型独特,生动异常。老和尚见了拍案叫绝,便把平生制壶技艺倾囊相授,使他最终成为著名制壶大师。供春在实践中逐渐改变了前人单纯用手捏制的方法,改为木板旋泥并配合着竹刀使用,烧造的砂壶造型新颖、雅致、质地较薄而且又坚硬。供春在当时就名声显赫,人称“供春之壶,胜如金玉”。有一把失盖的树瘿壶,造型精巧,现存北京历史博物馆,是供春唯一传世的传品,但也有人疑为赝品。这位民间紫砂艺人最早地把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境界,供春壶成为紫砂壶的一个象征,其作品也被后世所仿造。   明清两代,宜兴紫砂艺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名手所作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艺术作品。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说:“宜兴罐以龚春为上,一砂罐,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名贵可想而知。   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器发展的高峰,前后出现“四名家”、“壶家三大”。“四名家”为董翰、赵梁、元畅、时朋。董翰以文巧著称,其余三人则以古拙见长。“壶家三大”指的是时大彬和他的两位高足李仲芳、徐友泉。时大彬为时朋之子,最初仿供春,喜欢做大壶。后来他在游娄东时与名士陈继儒交往甚密,共同研究品茗之道,根据文人士大夫雅致的品味把砂壶缩小。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更加符合饮茶品茗的趣味。他制作的大壶古朴雄浑,传世作品有菱花八角壶、提梁大壶、朱砂六方壶、僧帽壶等。他制作的小壶令人叫绝,因此当时就有“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的赞誉,被誉为“千载一时”,他为紫砂发展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李仲芳制壶风格趋于文巧,而徐友泉善制汉方、提梁卣等。他晚年自叹说:“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也”。   另外,紫砂艺人李养心,是万历时人,他擅长制作小壶,朴素带艳,世称“名玩”。李养心的最大贡献是开创了“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的匣钵装烧法。还有欧正春、邵氏兄弟、蒋时英等人,他们借用历代陶器、青铜器和玉器的造型、纹饰制作了不少超越古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也广为流传。另外被誉为“桃圣”的项圣思也非常著名,他制作的大小桃杯,制作的精细入微。   到了清代,紫砂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砂艺高手辈出,紫砂器也不断推陈出新。清初康熙开始,紫砂壶引起了宫廷的高度重视,开始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进呈后由宫廷造办处艺匠们画上珐琅彩烧制或制成的珍贵的雕漆名壶。雍正也曾下旨让景德镇按照宜兴壶的式样烧制瓷器。乾隆七年宫廷开始直接向宜兴订制紫砂茶具,至此紫砂壶成为珍贵的御前用品。这一时期紫砂大家有陈鸣远、邵大享等名家,陈鸣远是继时大彬以后最为著名的陶艺大家。陈鸣远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至今被视为珍藏。据《阳羡名陶录》记载“鸣远一技之能世间特出”。著名现代宜兴紫砂陶艺家顾景舟先生评价说:“我从事砂艺六十年,明末清初最杰出的砂艺家首推陈鸣远。”可见其影响力之大。他的作品铭刻书法讲究古雅、流利。其传世作品也仅有难得的几件。另外此时期的名家还有虔荣、王南林、邵元祥、邵旭茂、陈观候等。乾隆晚期到嘉、道年间,宜兴紫砂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紫砂茶具式样繁多,所谓“方非―式,圆不一相”。在紫砂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始自晚明而盛于清嘉庆以后,并逐渐成为紫砂工艺中所独具的艺术装饰。不少著名的诗人、艺术家曾在紫砂壶上亲笔题诗刻字。《砂壶图考》曾记郑板桥自制一壶,亲笔刻诗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此时最著名的是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此人工于诗文、书画、篆刻,时任江苏溧阳知县,特意到宜兴和杨彭年制壶,创造了著名的曼生十八式。。杨彭年的制品,雅致玲珑,不用模子,随手捏成,天衣无缝,被人推为“当世杰作”。彭年配合制壶。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再由陈氏镌刻书画。其作品世称“曼生壶”,一直为鉴赏家们所珍藏。所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