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

精品解析: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品解析: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 “春秋争霸”的“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可见,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A. 推动社会结构转型 B. 以维持秩序为目的 C. 强化了周王的权威 D. 本质上是爵位之争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霸”字的含义可知,春秋争霸是争夺首领地位,必然冲击当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会促进制度变革,社会转型,故A项正确,B项错误;诸侯战争争夺的是土地、财产和人口而不是爵位,也与血缘为特征的宗法无关,故C项和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对材料的基本阅读和理解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内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内为分封制。要注意区别分封制、封建制、宗法制的概念和含义,避免混淆错误。 2.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土绅经济。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贵族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 B. 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C. 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 D. 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在战国时期瓦解,故到汉初贵族经济的基础不可能是井田制,故A排除。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盛行,其依赖于世族经济,故B正确。隋唐时期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门阀政治 3. 晁天义认为当今史学界研究历史关注“物品传播折射地域文化异同,河网分布影响经济景观,生态保护表象下隐藏皇权强化”。材料强调的是 A. 新见史料使历史“重写” B. 新史观研究已取代传统史学 C. 跨学科研究催生新史学学科 D. 新视角为史学研究注入活力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提到当今史学研究的角度,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强调的是新视角为史学研究注入活力。物品传播折射地域文化异同,河网分布影响经济景观,生态保护表象下隐藏皇权强化,这些结论的得出受益于新视角的采用,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而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研究让历史学者有机会从“他者”立场思考史学问题,丰富了史学研究的视角,并不是新见史料使历史“重写”和新史学学科的出现,更谈不上新史观研究已取代传统史学,排除ABC三项。 4. 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广州州关税达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到道光九年,全国每年出口棉布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村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青睐。这种状况表明 A. 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 B. 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 埈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 长途贩运促进进对外贸易发展 【答案】D 【解析】从材料的叙述上看,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的地位,杭州的货物运到广州表明长途贩运对对外贸易的影响,故D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国的外贸市场不是主动开辟的;B选项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C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5.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作过合理的安排,准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见让位于袁,使另订《临时约法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先政”。对这种做法评价正确的是 A. 主观设法有悖法治原则 B. 宪政实行推进民主进程 C. 政体变化导致政局不稳 D. 分权制衡维护共和制度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孙中山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作过合理的安排,准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可知,孙中山因为“让位于袁”而改变了原来的制宪进程,这说明孙中山的做法有违法治精神。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目信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临时约法 6. 颜炳罡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称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其)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他评价的是 A. 新文化运动 B. 《资政新篇》的提出 C. 百日维新 D. 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由“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