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城市发展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7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6中国城市发展综述 一、中国城镇化和城乡建设持续高速发展 2006年是中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奋发努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城镇与乡村共同繁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初步统计,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6800亿美元,人均已达到2000美元,增速高达10.7%,实现连续四年的两位数增长。在中共中央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部署指导下,国家制定了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争取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000亿美元,人均达到3000美元左右;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发展目标。 健康城镇化与和谐城市建设是这一时代最鲜明的主旋律,中国城镇化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城镇人口持续的高增长和由此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与此同时,中国城镇化特有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深层次矛盾将进一步显现。 一、中国城镇化和城乡建设持续高速发展 1. 城镇化进程继续加快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化模式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自上而下型”,逐步演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并行的发展格局。城镇的数量和规模迅速增加,城镇建设量大面广,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目前,国内生产总值的近四分之三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五分之四以上都来自城镇;城镇化在促进市场拓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出路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根据建设部门统计,从1978年至2005年,在全国城市总数从193个增加到661个的同时,城市等级规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大城市从13个增加到54个,大城市从27个增加到85个,中等城市从59个增加到226个,小城市从115个发展到296个。2005年末,全国设市城市的建成区面积为3.25万平方公里,城市范围内人口密度870人/平方公里。 至2006年末,全国城镇人口57706万,城镇化水平43.9%,比2005年提高0.9%。2006年全国城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47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5%;城镇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198元,是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的40倍。 2. 小城镇发展呈现新局面 十五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文件多次强调,“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明确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我国小城镇发展呈现新局面,建制镇内涵发生了本质变化。1978年,全国仅有建制镇2173个,这些镇以县城镇和工矿城镇为主,其经济社会结构和小城市相似,与周围农村的经济社会联系相对较弱。到2005年,建制镇数量已发展到19522个,新增的建制镇由原乡建制发展而来,是分布广泛的乡村中心,并正在发展成为以农业服务、商贸旅游、工矿开发等多种产业为依托的、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近年来小城镇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是小城镇在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1978年小城镇人口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比重仅20%,对城镇化发展的贡献和影响较小。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小城镇成为各地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增长点,对城镇化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2004年小城镇人口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1.4%,占据了我国城镇化的近半壁江山。 二是小城镇平均人口规模增加,集聚效益逐步显现。2005年全国小城镇的平均人口规模已超过万人,其中外来人口占20%以上。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镇密集地区出现了一批五至十万人口的小城镇,个别小城镇甚至达到了数十万人口。 三是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增长,城镇功能有所增强。2004年全国小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与维护总投资1093.5亿元,平均每个小城镇549.5万元,分别比2001年增加了96.2%和100.8%,推动了小城镇给排水、垃圾、道路、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功能的不断增强和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 3. 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改革稳步推进 至2006年,全国已有44.3%的城市市政公用企业进行了体制改革,改革已从供气、供水等个别行业向市政公用事业全行业推进,在改革过程中共引入社会资本845.58亿元。各地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国设市城市(不含市辖县)完成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额达6000多亿元;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23973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6122万立方米/日,城市用水普及率92.97%,燃气普及率82.

文档评论(0)

hhh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没有什么可以说的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