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1章绪论(13949KB).ppt

  1. 1、本文档共8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光点记录相应的技术 组合理论: 包括检波器组合和爆炸点组合 室内处理: 光点照像记录是不可处理的 室内解释: 在光点记录识别有效波-反射波,用人工绘图方法绘制反射地震剖面 光点记录反射地震剖面的解释只利用反射波旅行时T和波传播速度V确定构造的深度和形态,寻找较为简单的构造。 我国的大庆油田就是由光点记录仪发现的。 引言 * 2、模拟磁带记录 出现于1952年左右,主要优点是在回放时能够使用不同的滤波器。 1955年,使用可动磁头,模拟记录可做静校正及正常时差校正。 记录仪的改进推动了观测方法的发展,共中心点记录方法(CMP)、CRP、CDP 磁带式记录方式还允许将地震道相加,因此可以使用小药量激发,因为将几个弱震源激发得到的地震道叠加在一起效果与强震源激发一样。 地震信号 电信号 模拟磁带地震记录 检波器 模拟磁带地震仪 引言 * 模拟磁带记录相应的技术 叠加理论: 多次覆盖水平叠加理论 室内处理: 把模拟磁带地震记录回放为模拟电信号,然后用模拟计算机进行处理—滤波、动、静校正、水平叠加,再用变面积显示方法,得到变面积剖面。 室内解释: 对变面积剖面进行构造解释。变面积剖面最大特点是直观,能形象地反映出地下地质构造形态和地层的接触关系。由于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次覆盖水平叠加技术的出现,能够查明较为复杂的构造。 引言 * 模拟磁带变面积剖面 引言 * 3、数字磁带记录 60年代数字式记录发明后,数据处理的全部潜力才真正得以发掘。 数字记录具有高保真度,可以进行数字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 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数字革命”可能是地震勘探中的最大进步。 地震信号 电信号 数字磁带地震记录 检波器 数字磁带地震仪 * 数字记录相应的技术发展 波动方程偏移理论 室内处理∶ 将数字磁带上所记录数字信号输入到数字计算机进行处理-滤波、反褶积、动校正、静校正、速度分析、水平叠加、偏移(特别是波动方程偏移)。得到变面积叠加剖面、偏移剖面。 室内解释∶ 对变面积偏移剖面进行解释,由于偏移处理能使反射界面实现归位,使变面积偏移剖面能真实地反映地下构造形态。 * 变面积显示剖面 变面积剖面 解释结果 * 共中心点方法、可控震源、数字处理方法发明后, 一系列新技术的使用大大增加了从地震资料中所能提取的地质信息的种类和数量,地震方法的应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 地震勘探的六次飞跃 * 第1章 绪论 1.1 油气勘探方法 1.2 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1.3 地球物理勘探的发展史 1.4 地震勘探技术的回顾与展望 * 1.4 地震勘探技术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的石油物探技术是从1939年开始发展的,翁文波先生在重庆原中央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并首先开设了地球物理勘探课程。 1945年9月,玉门油矿成立了第一个重力队,由翁老先生任队长。 1949年5月,在上海成立了地球物理研究室,并于1951年3月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地震队,使用的地震仪是美国轻便型24道光点记录仪, 到了50年代末,全国的物探队伍已发展到几十个。1958年,由重力、电法和地震反射波法勘探技术发现了大同长垣构造(今名大庆长垣构造)并定位了松基3井。1959年松基3井钻探成功并于9月26日试油获工业油流,从而发现了大庆油田。 * 20世纪6O年代我国进入了大规模开展物探普查阶段。 1965年试制成第一台模拟磁带记录仪,66年开始生产模拟磁带地震仪,1968年开始数字地震仪器的研制,技术上开始研究地震多次覆盖方法。在这一期间发现了大港、胜利、江汉等油田。 70年代是我国石油物探大发展的阶段,物探队伍超过350个。1973年成立了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同年东部地区全面推广多次覆盖技术。 1972年试制出第一台数字地震仪,1973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出电子计算机(100万次)。1974年从国外引进了批量数字地震仪,并开始使用可控震源,以后迅速向数字化发展。 * 80年代我国石油物探资料处理技术和解释水平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全国先后建立了多个计算机处理中心,反褶积、偏移归位等较复杂的处理方法已被列为常规处理;波阻抗剖面、亮点剖面、层速度剖面、三瞬剖面、碳氢检测等各种特殊处理也得到广泛应用。 90年代,我国各大油田分别进行了新一轮的计算机系统的更新换代,多节点、并行算法的巨型计算机和相应的地震资料处理系统的引进,极大的推动了我国油气勘探技术的深入发展。 引言 * 我国的石油物探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陆地勘探技术已经在世界前沿。由于众多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从一开始是从国外引进的,在我国石油物探领域中物探设备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些的差距。 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 社会的需求 电子和计算机的发展密切相关。 * 1949中国第

文档评论(0)

精品课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