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训诂术语方法
第七章 训诂的术语
所谓训诂的术语,是指前人在训诂实践中创造使用并不断发展完善的有关训诂方式、解说类型和训释字词的习惯用语。
训诂的常用术语,我们以为有以下两类:
一类是说明训诂方式的术语,指形训、音训和义训;
另一类是训释字词的习惯用语,如“之谓”“之言”“读如”等等。
兹按这两类介绍如下。
第一节 关於训诂方式的术语
第一节 关於训诂方式的术语
一、形训
通过分析汉字字形的方法来解释字义,就是形训。
形训的方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以《左传》为例,书中就有“止戈为武” ( )、“反正为乏” ( )、“皿虫为蛊” ( )的说法。《韩非子·五蠹》也有“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 ( )的解释。
汉代经师把这一训诂方法继承过来并发扬光大,例如许慎。一部《说文》,基本上依形立训,可以说是形训的专著。例如:
?????? 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八部)?????? 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示 部)?????? 突,犬从穴中暂出也。从犬在穴中。(穴部)
形训的局限性:
①用这种方式分析汉字,只能是“四书”中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类字,而对占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形声字,则很难有所作为。
②所依据的字形,必须是早期未经讹变的字体,否则,立训的基础错了,所作的训释难免不出偏差。
因此,现今运用形训来释义,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分析字形,应该依据文字的早期写法。以现今而言,首先应该依据甲骨文、金文(如果有该字的话),再参照《说文》。
《一部》:“元,始也。从一,从兀。”按:甲骨文“元”作 、 ,金文作 。象形字,而非会意字。
二是分析形体要注意区别字义和词义。
字义、词义有相一致的,如基本词汇中的山、水、日、月等,字义就是词的本义。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出现了词义引申、文字假借,字义和词义之间有可能产生了变化,拉开了距离。
《衣部》:“裕,衣物饶也。从衣,谷声。”引申义丰富、宽绰。
《而部》:“而,颊毛也。象毛之形。《周礼》曰:‘作其鳞之而。’” 假借义第二人称代词和连词。
二、声训
从语词的声音方面推求词的来源,就是声训。也称音训。这种训诂方式的起源也在先秦时代。如:?????? 乾,健也。坤,顺也。(《易·说卦》)?????? 德者,得也。(《礼记·乐记》)?????? 政者,正也。(《论语·颜渊》)??????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滕文公上》)?????? 礼者,人之所履也。(《荀子·大略》)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广泛运用声训,东汉班固等撰《白虎通德论》,也经常采用声训的办法。和先秦相比,两汉经注以及《尔雅》、《方言》、《说文》等,声训使用更为广泛。到了刘熙作《释名》几乎全用声训。
《尔雅·释言》:“曷,盍也。”“樊,藩也。”
《方言》卷九:“轸谓之枕。”卷一二:“噬,食也。”
《说文·衣部》:“衣,依也。”《人部》:“侨,高也。”
历代注释者使用声训,除了兼带着释义外,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探求词源。
《礼记·檀弓上》:“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说文·茻部》:“葬,藏也。” “葬”“藏”显系同源。《释名·释典艺》:“铭,名也。述其功美,使可称名也。” 说明“铭”“名”同源。
声训到魏晋以後,有了新的变化。晋人杨泉在《物理论》中说:“在金石曰堅,在草木曰緊,在人曰賢。” 总结了这几个从“臤”得声的字,在意义上有共同的特点。
宋代王圣美提出了“右文说”,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四《艺文一》记载:“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戔’为义也。”说明形声字的声旁也有表义的功能。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指出“声与义同原,故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近”“凡从某声者多(皆)有某义”,如“凡叚声如瑕、鰕、騢等皆有赤色”(“鰕”字注语)。 肯定了“右文说”的合理成分。
声训的弊病:
首先,声训作为一种方法,是有严重缺陷的。 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并不存在本质的必然联系。
其次,使用声训来训释词义,必须依据古音,切忌以今度古、随意通假。
三、义训
除了形训、声训以外,其他直接训释字词的方式都属于义训。??????
(一)从释义的类型看
⒈ 常见的是同义相训。?????? ⑴ 有用同义词来解释同义词的。如:????? 《尔雅·释诂》:“适、之、嫁、徂、逝,往也。”?????《尔雅·释言》:“孔,甚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