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细胞核与染色体.pptVIP

  1. 1、本文档共9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00 细胞核与染色体

提要 细胞核概述 核被膜与核孔复合体功能 染色质 染色体 核仁 第一节 细胞核概述 1781年 Trontana发现于鱼类细胞。 真核细胞中,除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和哺乳类成熟的红细胞外,都有细胞核。在原核细胞中,DNA集中,但无核膜包围,故称拟核(nucleiod)。 一 形态与大小 一般呈圆球状与卵圆形。在旺盛分裂的组织中,核呈圆形,在蛾蝶类的丝腺细胞中为分枝状,在胚乳细胞中呈网状。 成熟细胞NP≈0.5,幼稚细胞NP0.5,衰老细胞NP0.5。 二 基本结构与功能 ① 核被膜 ② 核纤层 ③ 核基质 ④ 染色质 ⑤ 核仁 第二节 核被膜与核孔复合体 三部分构成 A 将DNA和细胞质分隔开,使细胞核成为细胞的指令中心。使DNA分子免受机械损伤, DNA的复制和RNA的翻译表达在时空上分隔开来。形成细胞的多样性。 B 形成核内特殊微环境。 C 成为染色体定位和酶分子的支架,染色体定位于核膜上,有利于在新时期解旋伸展,复制和转变,在分裂期有利于染色体的平均分配。 D 核内外物质和信息的交流通道。 二 核 孔 Nuclear pore 核被膜上内外核膜融合和贯通形成的环行孔道,不均匀分布于核膜上,常呈簇成行排列。 细胞核活动旺盛的细胞中核孔数目较多,反之较少。如蛙卵细胞每个核可有37.7×106个核孔,但其成熟后细胞核仅150~300个核孔。 哺乳动物的核孔一般为核被膜面积的5%-15%。 核孔复合体作为被动扩散的亲水通道,其功能直径约9-10nm,允许离子、水溶性小分子穿梭于核质之间。实验证明5KD蛋白质小分子可以自由扩散,17KD蛋白质在2分钟内可达到核质间的平衡,44KD的蛋白质需30分钟达到平衡,而大于60KD的蛋白质不能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核。 核孔复合体行选择性主动运输时,孔其功能直径10-20nm,甚至达孔26nm。 核质蛋白具有头尾两个不同的结构域,用蛋白酶可以把它切成头尾两段,通过胶体金标记后注射于爪蟾卵母细胞,发现完整的核质蛋白及其尾部可进入细胞核,而头部却不能被摄入,说明尾部带有某种信号序列--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 NLS)。 NLS由4~8个氨基酸组成,含有Pro、Lys和Arg。完成核输入后不被切除。 第一个被确定的NLS是病毒SV40的T抗原(92KD),其序列为:Pro-Pro-Lys-Lys-Lys-Arg-Lys-Val。 将金标记的5SrRNA或tRNA注射入细胞核,它们很快会被转运到细胞质,却不能反向进行转运。另外,成熟的rRNA和mRNA都是以核蛋白复合物(RNP)颗粒的形态进行转运的。 mRNA的m7GpppN的帽子结构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输出信号,没有m7GPPPN帽子的RNA则会滞留于核中。 第三节 染色质 1848年,Hofmeister从鸭跖草的小孢子母细胞中发现染色体。 1888年,Waldeyer正式定名为Chromosome。 1879年,W. Flemming提出了染色质chromatin这一术语,用以描述染色后细胞核中强烈着色的细丝状物质。 一 染色质的化学组成 染色质是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 电性 碱性蛋白,带正电荷,含精氨酸,赖氨酸 非组蛋白是染色体上与特异DNA序列结合的蛋白质,又称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 二 染色质的结构 DNA分子以左手螺旋缠绕在核心颗粒表面,每圈80bp,共1.75圈,约146bp。 相邻核心颗粒之间为一段60bp的连接线DNA,连接线上有组蛋白H1和非组蛋白。 在核小体中DNA长度压缩了7倍,其直径为10~12nm。 串珠结构 每6个核小体绕一圈,构成外径30nm,螺距为11nm的中空管。经过这一压缩,DNA长度缩短6倍。 螺线管 三 染色质类型 异染色质 heterochromatin 常染色质 enchromatin 兼性异染色质中了解最多的是雌性哺乳类动物的X染色体。两个X染色体中的一个染色体常表现为异染色质,称巴氏小体(Barr body)。 人的胚胎发育到16天以后, 出现巴氏小体。 第四节 染色体 一 染色体形态结构 据着丝粒位置将染色体分为4类: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亚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 划分标准 ①臂比值r,②着丝粒指数i, ③短臂长臂比。 除主缢痕外,染色体上第二个呈浅缢缩的部分称次缢痕,次缢痕的位置相对稳定,是鉴定染色体个别性的一个显著特征。 位于染色体末端的节段,通过次缢痕区与染色体主体部分相连。 二 染色体数目 同一物种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对稳定的. 性细胞染色体为单倍体,用n表示;体细胞为2倍体 ,以2n表示;还有一些物种的染色体成倍增加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