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考阅读专题】中考语文复习阅读教学指导第十五讲:实词虚词,各有侧重
中考语文复习阅读教学指导第十五讲:实词虚词,各有侧重
考 点:理解课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知识要点:1、理解新课标规定的基本文言文篇目中重点实词。2、根据语境理解课外文言文中重点实词。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之”、“者”、“于”、“以”、等虚词的用法。
考试说明:1、判断对文言实词或虚词理解的正确与否。2、从所给选项中选出对文言实词或虚词理解的正确选项。3、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古今义。4、按要求正确理解文言实词或虚词。
考点例析
一、阅读课外文言文——《草书大王》,然后答题。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
2) 使侄录之。 ( )
3) 侄罔然而止。 ( )
4) 执所书问曰:…… ( )
2、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代词。
1) 皆讥笑之 ( ) 2)诟其侄曰( )
3)汝胡不早问 ( ) 4)致余忘之( )
3、 这则故事该责备的是谁?为什么?
简析:本题要求在阅读课外文言文之后,按要求答题。第1题属课外文言实词的考查。第2题是对课外文言文代词的考查。答案是:1、1)喜欢;2)叫、让;3)迷惑(迷惑的样子)(迷惑而无所得);4)拿、持。2、1)“之”指“他”;2)“其”指代“他”、“他的”;3)“汝”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4)“余”指代“我”。第3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性考查,这方面,前面第十讲已有不少分析,故略。
二、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相关习题。
晏子之晋,至中牟①,睹弊冠、反裘、负刍②、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
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③父也。”晏子曰:“何
为而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三年矣。”曰:“可得赎乎?”对曰:“可。”
遂解左骖④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夫子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可耶?子何绝我之暴⑤也!”越石父日:“吾闻士诎⑥乎不知己,而信⑦乎知己者。吾三年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仆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仆,请鬻⑧于世。”晏子出,请见,曰:“向者见客之容,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⑨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⑩,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上客。 (《晏子春秋?内篇第五》)
【注】①牟:地名,在山东。②刍:柴草。③越石:地名。④骖:车前三或四匹驾马中,辕马边上的马。⑤暴:猛、急。⑥诎:通“屈”,屈服。⑦信:通‘“伸”,伸展。⑧鬻(yù):卖。⑨行:德行。⑩辞:谢罪、道歉。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越石父怒而请绝(绝交)
B.今兔子于患(祸害)
C.省行者不引其过(过去)
D.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途侧者(背)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晏子使人应之曰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B.息于途侧者 不求闻达于诸侯
C.吾以子为忘 以我酌油知之
D.今又不辞而入 而吾以捕蛇独存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l)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
(2)夫子礼之,敢不敬从?
4.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颇为传神。请作简要分析。
简析:本题的阅读材料来自于课外,第1题要求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作正误判断。根据语境,选项A中的“绝”应是辞去,离开的意思;选项C中的“过”应是过失的意思,故第1题的答案是:AC。第2题要求对文言文虚词作比较,选取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项。其中选项A中前一句中的“之”代指“越石父”,后一句的“之”是音节助词,无实义;选项B两句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选项C中前一个“以”是以为的意思,后一句中的“以”是“凭”的意思;选项D中前句中的“而”是顺接连词,后句中的“而”是转接连词。故本题的答案是:B。
第3、4、 题涉及到对文章内容、主题、形象的理解,而这些内容
在前面第十讲中已有详细分析,故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7年高考政治小康社会及经济全球化知识点集锦高考政治考点汇编.doc
- 2017年高考政治成语哲理的浅析高考政治考点要点汇编.doc
- 2017年高考政治物质运动与意识作用考点总结高考政治考点要点汇编.doc
- 2017年高考政治货币与价格知识点总结高考政治考点要点汇编.doc
- 2017年高考数学再提高20分的冲刺攻略高考数学考点辅导.doc
- 2017年高考数学函数与方程必考考点总结中学数学考试技巧.doc
- 2017年高考数学函数与方程必考考点总结高考数学复习技巧.doc
- 2017年高考政治多彩消费及生产经济制度知识点集锦高考政治考点汇编.doc
- 2017年高考数学的答题套路,你知道么?中学数学考试技巧.doc
- 2017年高考数学的答题套路,你知道么?高考数学复习技巧.doc
- 【中考阅读专题】中考语文复习阅读教学指导第十讲:积累迁移,展示个性.doc
- 【中考阅读专题】中考语文复习阅读教学指导第四讲:理顺结构 左右逢缘.doc
- 【人教版】2016-2017学年初三上数学教学计划.doc
- 【人教版】备战2012年中考嘉定区质量调研(附答案)免注册直接.doc
- 【人教版】备战2012年中考普陀区质量调研(附答案)免注册直接.doc
- 【人教版】备战2012年中考资料复习宜宾市模拟试卷(附答案)免注册直接.doc
- 【人教版】备战2012年中考资料复习虹口区模拟(附答案)免注册直接.doc
- 【人教版】备战2012年中考资料复习闸北区质量抽查(附答案)免注册直接.doc
- 【作文专题】2010年中考作文热点主题写作方案精编辑录:尝试篇.doc
- 【作文专题】2010年中考作文热点主题写作方案精编辑录:挫折篇.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