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吞吐技术在高轮次稠油井的应用.doc

微生物吞吐技术在高轮次稠油井的应用.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生物吞吐技术在高轮次稠油井的应用

微生物连续吞吐技术在高轮次稠油井的应用 前言 欢西油田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斜坡欢喜岭油田的西部,到目前为止,已探明地质储量19938×104t,其中稠油13080×104t,占总储量的65.6%,锦45块是锦州采油厂主力稠油区块, 年产稠油90.8×104t,占锦州采油厂稠油产量的61%。可见稠油在整个油田的开发中占据主导地位,稠油开发形势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油田的稳产基础和开发水平。欢西稠油主要采用吞吐方式开发,目前地层压力低,油层非均质突出,水淹严重,导致油汽比低,蒸汽吞吐经济效益差。2006年稠油区块油汽比低于0.25的油井占全部吞吐井近23%,严重影响我厂的经济效益。 微生物采油技术是当今科技领域着力发展的一项高科技技术,生物采油是利用微生物作用来增加原油开采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项新技术。 近年来国内外都非常重视这一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在这领域的技术水平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各油田近年来都相继开展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工作,并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矿场试验,但大都是着重于对油井中的蜡质降解作用,目前已成功地完成菌种的筛选培育、营养液的选配、注采工艺的研究。就我国开展该项技术的研究而言,微生物真正用于稠油开采的技术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 锦采1996年开始引进微生物采油技术,多年来主要是侧重于原油的增产,进行单井吞吐,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跟踪检测油层内微生物的繁殖状况,不能从微观描述微生物的作用机理,确定真正有益的菌种,从而不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其成为一种接替技术进行冷采试验。2006年我们与钻采工艺研究院合作进行了此项技术的研究,在千12块和锦45块14口油井上进行了微生物连续吞吐试验,通过应用分子生态学检测技术跟踪菌种在油井的繁殖情况,确定有益微生物,根据检测结果再指导下一轮的微生物吞吐。采用微生物连续吞吐也有益油层内微生物场的扩大。因此我们针对不同的油品性质,通过反复试验,从菌种库和现场所取的油水样中所筛选出的菌种中筛选出对所选稠油作用强、作用效果好的菌种,进行驯化和评价实验。采取单井取样、单井培养,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为在我厂部分稠油井上实现冷采奠定了基础。 机理研究 微生物采油技术是一种通过引入或刺激在油藏中能够存活的微生物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微生物采油已由室内研究转化到现场应用。微生物采油以其费用低、工序简单、操作方便而成为又一种新的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微生物采油的机理主要是应用微生物活动及其代谢产物进行强化采油,主要包括: a.分解石油中的长链烃 能降解烃类的微生物可将高分子的石油烃类降解为低分子的石油烃类,从而降低原油的粘度,增加其流动性。 b.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综合作用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主要包括:有机酸、有机溶剂、酶表面活性剂以及气体等,这些物质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地层的表面特性,如湿润性,毛管张力、渗透性等,还可以改变原油的物理性质,如产生的CO2气体可溶于原油中,降低原油粘度,而产生的其它气体,如N2、H2可提高油层压力,产生的有机溶剂可溶于原油中,降低原油粘度,提高其流动性,产生的酸可溶蚀地层内的胶结物,提高地层渗透力,酶还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加速地下的生化反应,促进原油降解。 c.改变地层的渗流性能 微生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如黄原胶等可以有选择性或非选择性的堵塞大孔隙,改变地层液流方向,扩大扫油面积,从而提高采收率。 综上所述,所谓微生物采油,就是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某一类微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新陈代谢而对原油进行作用,从而达到提高产量、提高采收率的目的的一种采油方法。 室内试验 微生物采油技术实验室研究的关键是菌种,我们在实验室经过严格筛选,选择了Lj1、11、23三个菌种进行现场试验。并对3个菌种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对三个菌种进行了分离,观察了菌种的菌落形态和菌体形态,并且鉴定到了属。将11、LJ-1和23这3种混合菌分别在LB平板上稀释涂布,37℃培养36h观察菌落形态(见图3-1),记录菌落特征和在混合菌中所占的比例(见表3- 图3-1 3种注入菌在LB平板上的菌落形态照片 表3-1 3组注入菌单菌的菌落特征及各自所占的比例 菌名 特征描述 菌浓 所占比例 11-1 大黄,亮圆,透明,有核 3×108 80% 11-2 桔黄色,小圆,不透明 8×107 20% LJ1-1 白色,不透明,圆润,凸起 9.3×108 37.4% LJ1-2 乳白色至黄色,半透明,中间有黄核 7.3×108 29.3% LJ1-3 桔黄色,小圆,不透明 8.3×108 33.3% 23-1 23-2 23-3 白色,不透明,圆润,凸起,同LJ1-1 大黄,亮圆,透明,有核,同11-1 乳白色至黄色,半透明,中间有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