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基础-孟紫强第7章.ppt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毒性作用 1.NO的毒性作用 只有暴露在一定浓度下才能引起毒性作用。 2.NO2的毒性作用 对上呼吸道及眼结膜的刺激作用较小,而主要是作用于深部呼吸道、细支气管及肺泡。 三、一氧化碳(CO) (一)理化性质 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有毒气体,相对分子质量28.01,熔点–20.05 ℃,沸点–191.48 ℃,相对密度0.968。 (二)吸收、分布和排泄 CO的吸收与排出,主要取决于空气中CO的分压(浓度)、血液中HbCO的饱和度(即HbCO占血红蛋白总量的百分比)、接触时间及肺通气量。 (三)毒性作用 1.CO毒性作用机制 CO与血红蛋白结合减弱了红细胞携带和运输氧气的能力。 CO还能抑制和减缓HbO2正常解离释放氧的能力,加重组织缺氧,导致低氧血症。影响一些体内代谢酶的活性,影响环境化学物在体内的代谢转化。 2. CO毒性作用 (1)CO中毒CO中毒与血液中HbCO的浓度密切相关。 (2)CO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神经系统如脑对缺氧最为敏感。 (3)CO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心血管系统对CO非常敏感,CO还可加重心血管病患者的症状。 (4) CO对胎儿的影响CO可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四、臭氧和光化学烟雾 (一)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1)在日光下NO2吸收光能分解为NO和原子态氧(O),O和O2反应生成O3。 (2) 烃类化合物与O、OH及O3等反应生成各种自由基。 (3) 自由基促使NO转化成NO2,NO2继续光解形成O3;自由基与O、NO、NO2等反应生成醛、酮、醇、酸类化合物,以及过氧酰基硝酸酯类化合物(PANs);自由基还可与烃类发生反应形成更多的自由基。如此反复循环,直至一次性污染物NO和碳氢化合物耗尽为止。 (二)臭氧及其他光化学烟雾成分的毒性 1.光化学烟雾对眼睛和呼吸道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2.臭氧(O3)的毒性 (1)刺激作用; (2)氧化损伤; (3)对肺功能的损伤 ; (4)对免疫系统的毒性; (5)加速动物衰老、诱发肺癌及其他作用。 3.过氧酰基硝酸酯类和醛等氧化剂的毒性 4. 气溶胶 5.光化学烟雾的其他作用 (1)对植物的危害; (2)降低大气能见度; (3)对物质材料的损坏作用。 这幅由美国航空航天局提供的影像中(2000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就像一个巨大的蓝色水滴。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2000年9月8日宣布,南极上空2000年9月3日的臭氧层空洞面积达到2830万平方千米。 返回本章目录 图片大小需要调整,且出处也太笼统了 第四节 大气颗粒物的作用及机制 一、大气颗粒物的来源 自然源 人为源 二、颗粒物的形态和化学组成 颗粒物的形态与化学成分因其来源 不同而异。 返回本章目录 三、颗粒物的一般毒性 1. 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和腐蚀作用 2. 对肺细胞的腐蚀和损伤 3. 诱发心血管病 4. 免疫毒性 5.间接毒性作用 6. 影响颗粒物毒性的主要因素有颗粒物的大 小、浓度、化学组成及其化学组成成分是否 可从颗粒物中解析出来、解析的速度和程度。 四、颗粒物致突变、致癌变作用 (一)致突变作用 颗粒物具有遗传毒性,对染色体和DNA均有损伤作用。此外,有机提取物还可以引起细胞恶性转化,并能与DNA形成多种加合物等。大气颗粒物的无机提取物也具有遗传毒性,可引起染色体断裂和DNA损伤。 (二)致癌变作用 大气颗粒物成分复杂,含有多种致癌物和促癌物。 动物实验证明,皮肤涂抹或皮下注射颗粒物均可诱发局部肿瘤。不同粒径颗粒物均具致癌性,粒径愈小,致癌性愈强 ;致癌活性的差异与不同粒径颗粒物中的有机物,特别是BaP的分布和含量密切相关。 五、其他危害 严重的颗粒物污染还可影响肺功能、肺活量和呼气时间延长。颗粒物还能刺激眼睛,使结膜炎等眼病的发病率增加。 颗粒物还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甚至颗粒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被农作物吸收后可通过饮食进入人体,造成对健康的危害。 颗粒物的严重污染,还能恶化生活卫生条件,影响室内开窗换气、室外晾晒衣服。此外,也使雾天日数增多,视程缩短,交通事故增多。 返回总目录 返回本章目录 第七章 大气环境毒理学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大气污染物致病、致癌、致突变作用 第三节 有害气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第四节 大气颗粒物的作用及机制

文档评论(0)

精品课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