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谁来为个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docxVIP

人民日报:谁来为个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资系网贷平台 官方网站/ 来源网络,内容以官方为准,文档仅为传播需要 人民日报:谁来为个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今天,最懂我们的似乎是互联网。电商了解你的消费需求,专车清楚你每天的行踪,移动支付掌握你财产变动……个体的身体、位置、通信、征信、交易等各类信息被源源不断地收集、存储在网络空间,每个人似乎都成了“透明人”。 ? 然而个人信息并不安全。美国优步、雅虎等知名公司的用户数据库被黑客袭击;京东“内鬼”与犯罪团伙勾结,盗用客户信息……2017年3月公安部开展了打击整治黑客攻击破坏和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专项行动,仅4个月时间就侦破相关案件1800余起,查获各类被非法倒卖公民个人信息500余亿条。这些案件的曝光,令人们心惊——“我的信息为啥你知道?”成了网络消费时代的普遍焦虑。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解决网上虚假信息诈骗、倒卖个人信息等突出问题。个人信息泄露、盗窃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谁来为个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请看本期报道。 ? 隐私在“裸奔”,最怕“有心人” ? 领礼品扫码,自动跳转钓鱼网站;连接某些共享充电宝,手机却被“共享” ? 家住山西太原的张艳是位网购达人,她拿到快递后,不是匆匆忙忙拆包裹,而是用黑笔把快递单上的信息涂抹掉。这一习惯的养成,源自她个人信息多次被泄露的经历。 ? “有一次我网购衣服,收到快递没多久,就接到自称店铺客服的电话,说衣服有质量问题,退双倍钱。”张艳说,对方进而询问支付宝等信息,让她起了疑心,挂断电话。随后张艳在这家店铺的留言看到,不少顾客都有过类似遭遇。 ? “骗子不仅选择了恰当时机打电话,而且能准确说出所购商品的型号、颜色等,人们很容易上当。”张艳说,虽说互联网带给生活诸多便利,但每天都能收到骚扰短信、垃圾邮件、诈骗电话,不胜其烦。“注册账户、下载软件时不停地提交私人信息,也不知道我的信息是从哪个环节泄露出去的。”张艳很懊恼。 ? 网络消费时代,个人信息在“裸奔”,安全风险日益凸显。360发布的《2017年手机安全风险报告》印证了??一点:仅第一季度,360安全卫士就拦截了24亿条垃圾短信,其中1.82亿条是诈骗短信,绝大多数伪装成电商和银行通知,容易让消费者上当受骗。 ?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江予说,从网购、网约车到在线教育、智能家居,互联网正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都被网络覆盖,被各类移动终端包围,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被互联网深刻改变。对于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来说,谁占有充足信息,谁就能占领市场制高点,商家必然绞尽脑汁收集客户信息。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个人信息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泄露风险。 ? 腾讯守护者计划安全专家马瑞凯指出,人们在网络上的一举一动都能被数据化。“个人信息可用于精准诈骗,提高犯罪成功率,不法分子采取五花八门的手段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只要‘有心’,就可能成功。” ? 网络安全工程师、上海岂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资深技术顾问游浩源认为,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途径主要有两个:黑客主动攻击知名度较高的企业网站,获取用户数据,或要挟企业支付赎金,或到黑市上交易;企业内部员工和不法分子里应外合,比如快递单是不法分子的“香饽饽”,快递公司员工成为黑色产业链中的重点突破对???。 ? “后一种不法分子主要是利用了公众的防范意识不足。”游浩源介绍,小区、地铁里经常会有扫码领奖品的活动,手机一扫就会跳转至钓鱼网站。有些车站、便利商店等公共场所安装了共享充电宝,后台人员通过数据线自由“出入”个人手机。各种钓鱼网站、木马病毒伪装成正规网站,诱骗公众点击。有些人热衷于在社交网站晒生活,信息也会被不法分子抓取。 ? 黑色交易猖獗,紧盯百姓钱包 ? 盗取手段精细化,犯罪主体组织化,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黑色链条 ? 为何不法分子使出浑身解数盗取公民个人信息?马凯瑞说,信息是互联网经济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正规商业机构为之激烈竞争,不法分子也想分一杯羹。据推测目前我国网络非法从业人员已超150万人,相关产业市场规模已达到千亿元级别。高额的经济回报、较小的难度要求、较低的犯罪成本,引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 去年5月,最高检察院公布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典型案例说明了这一点。广东省河源市的章某从互联网非法购买学生信息,冒充教育局、学校教务处的工作人员,以获取国家教育补贴款为由,诱骗学生家长通过ATM机转账到指定账户。截至查获时,章某共拨打诈骗电话4000多次,骗取11多万元。在另一起案件中,张某在购物时偶然发现某电商平台有技术漏洞,就委托他人,编写恶意程序,进入后台盗取客户订单信息1万多条,在网上分批倒卖给姚某,姚某再加价倒卖,牟取不正当利益。 ? 中国政法大

文档评论(0)

xina1711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