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十章_侵犯与利他行为.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_侵犯与利他行为

在拉塔涅和达利提出的决策模型中,“紧急事件”是一个重要概念,其特征为: 突然、出乎意料发生 当事人可能受到伤害,或正在受到伤害 情况越来越严重 当事人无人帮助 旁观者可能给予帮助 Page * 善良、聪明,未伤害过自己的人 与自己相似的人 有吸引力的人 求助形式 (三)受助者的特点 Page * 1.以下哪一项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  ) A.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B.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  C.自愿的  D.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2.一个喝得醉醺醺、摇摇晃晃的人突然摔倒在马路上一时爬不起来,此时经过的路人都不愿去帮助他。下列四个原因中哪个是最可能的原因(  ) A.我们比较愿意帮助我们喜欢的人  B.外貌有吸引力或者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C.旁观者对别人陷入困境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我们决定是否给予帮助的原因之一  D.求助者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所应承担的责任,是影响他人给予帮助 练 习 题 Page * 1.经验表明,在旁观者认为情况紧急的时候,他们通常会对当事人施予帮助。一般而言,“紧急事件”具有以下哪些特点(   ) A.事件突然或出乎意料地发生  B.当事人可能要受到伤害或已经受到伤害  C.随着时间的延续,情况越来越严重和危险  D.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助当事人   E.旁观者有能力给予当事人帮助 2.影响人们利他行为的个人因素有( ) A.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  B.人格因素 C.利他者的性别差异  D.利他者心境的作用   E.旁观者的数量 练 习 题 Page * * * * 第十章 侵犯和利他 第一节 侵犯行为 第二节 利他行为 学习要求: 重点: 挫折-侵犯理论 侵犯行为转移和消除的方法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概念:责任扩散 了解: 侵犯行为的判定标准 侵犯行为的种类 分析侵犯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Page * 第一节 侵犯行为 一 侵犯行为的定义 二 侵犯行为的种类 三 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 四 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一)动物行为学 (二)生物进化学 (三)行为遗传学 (四)激素活动说 五 挫折-侵犯理论 六 社会学习理论 (一)模仿学习 (二)侵犯与大众传媒 七 侵犯行为的转移和消除 Page * 一 侵犯行为的定义 侵犯(aggression):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侵犯概念的3要素:伤害行为、伤害意图、社会评价。 1. 侵犯必须是伤害性的,包括实际的伤害和可能造成伤害的行为 2. 判断是否是侵犯,必须考虑行为者的动机,即行为意图 3. 侵犯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外显行为 内在动机 Page *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常采用以下标准来鉴别侵犯: 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家庭里、大街上?) 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父母、外人) 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前嫌) 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 (显然,以上各点都涉及文化背景问题,例如教师体罚学生) 重点 Page * 1、按侵犯行为是否违背社会准则: 侵犯 被认可的侵犯 反社会的侵犯 利他的侵犯 狭义的侵犯 二 侵犯行为的种类 Page * 侵犯 动作侵犯 言语侵犯 2、按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 侵犯 工具性侵犯 报复性侵犯 3、按侵犯行者的动机不同: Page * 1、S.Freud的精神分析观点 2、K.Lorentz的习性学观点 三 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 Page * (1)激素 (2)遗传基因 (3)染色体(见图) 四 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Page * 五 挫折-侵犯理论 (一)最初的理论 挫折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阻碍个人达到目的的外部情境 一是指由于目的行为受到阻碍而激发的心理紧张状态 该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多拉德、米勒等人于1939年提出。    J.Dollard:“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 简言之:“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Page * (二)理论的修正 批评:过去的理论过于简单 1、N.Miller(1941)修正:挫折并不一定引起侵犯 挫折 (目的阻碍) 侵犯的激发 其他反应 (如退缩) 内向侵犯 (如自杀) 外向侵犯 直接侵犯 替代侵犯 即:N.Miller把挫折与侵犯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修正为“一对多的关系” Page * 2、伯克威茨以其有影响的“武器效应”研究为根据,进一步修正了挫折-侵犯理论。    L.Berkowitz(1978)提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受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图示如下) 挫折 准备状态 侵犯行为 侵犯

文档评论(0)

bod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