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苏轼墓志铭的研究
试论苏轼墓志铭、祭文的悲剧性主题的书写
摘 要:本文以中华书局1986年版的《苏轼文集》为主要参考文本来研究苏轼文集中的墓志铭、祭文等哀悼文字。文章主要通过五部分的内容,即“吾生如寄”的悲凉感;功业不立的无奈感;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失落感;不能“夜雨对床”的挫败感以及枯骨不收的落魄感等方面来阐述苏轼对于人生、命运、社会和自然的思考与解读,从而揭示出苏轼的墓志铭、祭文悲剧性主题的书写。文章鉴于历来研究苏轼诗词和散文的艺术成就、文艺风格、人格风尚、为官之道以及其哲学思想等方面的论文及论著很多,而涉及到他的应用文,尤其是墓志铭、祭文等哀悼文字的研究较少,故而本人特择取这类文字来研究,以期探究出这类文字中的悲剧性主题的书写。同时,为大家认识一个更真实的苏轼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祭悼文字,无奈与无能,悲剧性主题,书写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它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自然要求真。文学的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的真、社会的真。不过,文学的自身的真又不同于自然的真和社会的真,二者质的区别,就在于自然的真和社会的真只是一种存在,而文学的真却是一种艺术创造。这种艺术创造的真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比之客观实在的真要高一个层次,因为它不仅体现了客观实在的真,而且体现了人对客观实在的真的认识、理解。换句话说,它是被主体选择了的、认定了的真,是主观化了的真。显然这种真是人类主体的一种表现。这种艺术创造的真,由于融合了人类对客观实在的认识和理解,与善发生了关系,体现了人类善的意志、善的愿望,因而它是善化了的真。真与善的高度融合、统一,就是美。因此,艺术创造的真又是美的真。[1]
在大文豪苏轼的文集中,有一类祭悼文字。其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即是苏轼对客观实在的真即死亡的认识与理解。当苏轼将死亡纳入自己的关照视野时,就意味着他在用他的如椽大笔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真。
在苏轼的众多祭悼文字中,我特拈出其中较富有代表性的两类文章:墓志铭和祭文(包括哀词)来研究,其中祭文中不包括内制祭文(这类文章奉皇命而写,纯属应酬之作,故排除在研究之外),这里的分类依中华书局1986年版的《苏轼文集》为准。
经过统计,苏轼写有墓志铭13篇,祭文51篇(包括哀词),共64篇。有些篇目里包含几首,如《祭张文定公文三首》、《祭柳仲远文二首》等,为方便起见,皆算作一篇。把这些墓志铭和祭文按性别来分,47篇为男性对象,14篇为女性对象,另有3篇为无名枯骨(不知对象)。
综观苏轼的墓志铭和祭文(包括哀词),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篇章里充满了对人生悲剧性的无奈与无能。因此本文试从这一点来揭示苏轼对悲剧性主题的书写。“吾生如寄”的悲凉感;功业不立的无奈感;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失落感;不能“夜雨对床”的挫败感以及枯骨不收的落魄感皆成为苏轼祭悼文字中悲剧性主题的书写对象。
一、“吾生如寄”的悲凉感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海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
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赠崔纯亮此身非我有沁园春孤馆灯青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诗经巧言小雅》《战国策·赵策一》与可能复饮此酒也夫?能复赋诗以自乐,鼓琴以自侑也夫?呜呼哀哉!余尚忍言之。气噎悒而填胸,泪疾下而淋衣。忽收泪以自问,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乎!道之不行,哀我无徒。岂无友朋,逝莫告余。惟余与可,匪亟匪徐,招之不来,麾之不去,不可得而亲,其可得而疏之耶?呜呼哀哉!孰能如与可之和而正乎?孰能养民厚俗如与可之宽而明乎?孰能为诗与楚词如与可之婉而清乎?昔艺我黍,今熟其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篇徐君猷徐君猷徐君猷徐君猷徐君猷徐君猷徐君猷轼顷以蠢愚,自贻放逐。妻孥之所窃笑,亲友几于绝交。争席满前,无复十浆而五馈;中流获济,实赖一壶之千金。曾报德之未皇,已兴哀于永诀。祭徐君猷文我以重罪,窜于江滨。亲旧摈疏,我亦自憎。君独愿交,日造我门。我不自爱,恐子垢纷。君笑绝缨,陋哉斯言。忧患之至,期与子均。示我数诗,萧然绝尘。祭陈君式文我迁于黄,众所远摈。惟子之故,不我籍辚。孰云此来,乃拊其榇。祭蔡景繁文欲操简牍,从伯和父,解发疑蔽。今其亡矣,谁助我者,投笔掩袂。祭欧阳伯和父文携被夜语,达旦不穷祭欧阳仲纯父文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 勾践灭吴惠州祭枯骨文尔等暴骨于野,莫知何年。徐州祭枯骨文嗟尔亡者,昔惟何人
中国古人一直有“入土为安”的观念,认为将亲人的遗体埋葬可以使神灵得安。如《礼记·祭义》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之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又《韩诗外传》云:“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土。”又“《葬书》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五行之气组成的。当然,人活着时,生气附于形体,无须依凭其他什么东西,但人死后,其骸归地,凝聚成形的气便失却了依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