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诗词鉴赏高考必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最新高三诗词鉴赏高考必备-

1.河北省邢台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8.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3分) 19.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8.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1分)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分) 19.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2分)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3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根据诗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进行分析,景象即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夜”、“月满西山”交代是夜景;结合诗下注释,可得出是写边关局势。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根据“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这句诗,可以看出诗歌所表现的是一种情怀、一种斗志和信心,据此分析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润州听暮角① (唐)李 涉 江城②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①文宗时,诗人曾被流放康州,此诗很可能是作于迁谪途中。 ②江城:临江之城,即润州。 20.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的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3分) 21.本诗是李涉很有名的即景抒情之作,请具体分析其以景传情的写法。(4分) 【答案】 20.典型的意象:号角、江水、沙漠、鸿雁等。营造了一种荒凉与寂寞的意境。 21.诗的前两句巧妙地借助幽怨的边声和茫茫的江水,将抽象的心中的思乡之情,作了形象具体的刻画。后两句借写鸿雁受惊吓腾空远飞,表达自己远离家乡思乡却不得归的惆怅,进一步寄托更强烈的思归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根据诗句“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可以分析出相关意象,第二问的回答,需要结合诗句的写作背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结合诗句加以分析概括,诗人巧妙地借助于边声的幽怨之长和江流的悠长,从形、声两个方面着笔,将抽象的心中的思归之情,作了形象具体的刻画。“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暮角声起。江边沙滩上的鸿雁惊起,而飞向了远方。乍看,像是实景的描写,但仔细品味,这正是诗人有家不得归,而且天涯海角、越走越远的真实写照。诗人家居洛阳,方向在润州的西北;而惊雁是向南,越飞越远。莫说归里,就是连借飞雁而通家书的指望也没有。“惊起”二字,不言“己”而言雁,是所谓不犯正位的写法。写雁的受惊远飞,实际上也兼含了诗人当时“不虞”的遭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题文】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菊 郑 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①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②高。 画 菊③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释】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②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形似松。③这首《画菊》诗是生活于宋元易代之际的南宋诗人在宋亡之后所写。 19.两首咏菊诗分别以菊象征了怎样的品格? (4分) 20.简要说明《画菊》诗中“百花”、“疏篱”、“抱香”、“北风”等词语的寓意。(3分。选择其中三个作答) 【答案】 19.《菊》:不求高位,不慕荣利,只求有益于人的高洁品格。(2分)《画菊》: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2分) 20.百花:丧失民族气节、依附新朝的人们。疏篱:恶劣的政治环境。抱香:坚持民族大义。北风:元朝统治者。(3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感悟诗歌整体意境,然后结合着诗歌注释,抓住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