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悲剧.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深刻悲剧

深刻的悲剧:分析《金锁记》的月亮 文章作者: 苇公子 本文转载自: 网易 ?我愿意尝试分析张爱玲的一花一沙,并以此证明张爱玲的成功绝非偶然的昙花一现─沉下去的是三十年前的月亮,而不是半个世纪前的张爱玲。张爱玲的人物过时了,死去了,那些人物的灵魂却继续存在,幽幽地,在夜的窗外窥视我们文明的浮华和升华。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浮华和升华终将过去,张爱玲的世界将常在常青。 Beverley Nichols有一句诗,写狂人的半明半昧:“在你的心中睡着月亮光”。张爱玲的人生观绝对深刻也绝对清醒,但如果从另一种角度去理解,把Beverley Nichol的诗句改成“在张爱玲的心中睡着月亮光”,恐怕不会有人表示异议。张爱玲的月亮不会衰亡,它是她意象世界里一盏奇异的幽灯,又是上帝的眼睛和夜晚的太阳。 张爱玲的文字里月亮的意象俯拾皆是。这可以追溯到她最早的一篇铅字――1936年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国光》创刊号上的小说《牛》,这个农民被牛顶死的故事里两次使用月亮的意象。当悲剧的主人公禄兴被牛顶死后,十五岁的张爱玲这样描写夜景:“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被炊烟薰得迷迷蒙蒙,牵牛花在乱坟堆里张开粉紫的小喇叭,狗尾草簌簌地摇着栗色的穗子。” 一个人的世界随着生命的谢幕而结束,可是现实的生活仍在继续,月亮照样升起,照耀着死亡再也无法感知的一切。从此,月亮在张爱玲的艺术世界中不断出现,君临其中芸芸众生。今天我们打开《张爱玲文集》,惊喜于其中竟流淌着一条动人的月亮河。纵观文集,月亮这一意象发展的顶峰当推《金锁记》。这篇小说里,月亮统领全部的其余意象,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和悲剧的深刻性。全篇九处写到月亮,有些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有些则浓墨重彩,精雕细琢。 小说一开头就提到了月亮。开头是这样的: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金锁记》写于1943年10月,因此三十前的上海是指民国初年的上海.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二是用一个追溯的句式引入一种距离感,同时也引入一个时间的框架."三十年"是一个流驶的时间意念,"月亮"是一个永恒的时间意象,变与不变,历史时间与自然时间的并提,形成了一种反讽的基调。接下来是这样一句:“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上一句中叙事者站在说书人的位置上,由现实的时空将读者带向故事的时空,并促使他们一起去追溯。 这一句却是个中止,似乎要回过头来解说,三十年前的月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并未解说,只不过摆出了两种人对于三十年前月亮的看法: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模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着凄凉。”年轻的人未曾经历,只能想象,结果是陈旧而模糊;老年人经历过,可以回忆,结果是大,圆,白,美丽而凄然。看起来说书人没有解释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怎样的月亮,实际上却是以不解解之,因 为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是看月不是月。 这段描写的第一层写年轻人想象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第二层写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描写年轻人的月亮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判断式暗喻,月亮“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喻旨和喻体之间联系紧密,在形式上形成一种相合关系;一个是暗喻:湿晕(月亮)“像朵云轩信笺上的一滴泪珠。”湿晕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泪珠则是湿晕的确定化和具体化,一暗一明的比喻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一个明喻:月亮像落在了朵云轩信笺上的一滴泪珠的湿晕。比喻是“语境间的交易”(I.A.瑞恰慈,《修辞哲学》),符合“远距化原则”的比喻才是有力的比喻:“如果我们要使比喻有力,就需要把非常不同的语境联在一起,用比喻作一个扣针把它们扣在一起” (I.A.瑞恰慈,《修辞哲学》)。在这个归结出的明喻中,月亮是喻旨,泪珠的湿晕是喻体,比喻的两造之间极其遥远,当我们在这两造的张力性矛盾关系中加入一种智力性的联系时,比喻就获得了强大动人的力量,我们也不难看透这个比喻:年轻人的月亮是悲哀的月亮。在年轻人的心中,不仅过往的月亮感伤、陈旧而模糊,三十年前的时间,三十年前的故事,三十年前故事中的主人公的生活也是如此。月亮毫无意义的升降显示的不过是同样毫无意义的时间的流逝,年轻的人却籍此相信一切都在变,这种变带来的是隔膜和肤浅的乐观,是和过去年代里的人的不能沟通。描写老年人的月亮用了两个悖论式的反讽。“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三十年后的月亮仍是三十年前的月亮,并不存在一个更大更圆更白的月亮,于是第一个悖论式反讽得以构成。同一彼月在老年人看来是欢愉的,在年轻人看来是悲哀的,这构成另一个更深一层含义的悖论式反讽。宇宙间的月亮是唯一的,只不过老年人在回忆,年轻人在想象。第一个反讽的指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