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火历钩沉一个遗佚已久古历之发现
火历钩沉—一个遗佚已久的古历之发现
庞朴
太阳和月亮,无疑是地球居民划分时间的重要依据。但是许多古老的民族,基于原始简单生产的需要,最初并不完全仰赖日月,而另有其更简便的计时方法。
如古埃及人以天狼星在早晨与太阳同升于东方为一年之始,因为尼罗河水每年夏至前后上涨,斯时正值天狼星晨见东方。
古印度的一种历法以月望在角宿为岁首,另一历法以月望在昴为岁首。
墨西哥的阿斯特克人则以氐宿昏见定新年。
虽然这些星宿的晨见、昏见都和太阳相关,月望所在更无法离开月亮,但他们据以授时的星象,却主要不在日、月,而在能够直接提示生产季节的遥远恒星。因为,对于从事简单农业生产而又尚未摸清日、月、地关系的先民来说,每天见面的太阳和每月相同的月亮,其时间意义,显然不如播种时节刚好出现的其他星座来得明白而又直接。
据此,如果我们猜想,在阴阳历或阳历、阴历以前,一些古老民族奉行过某些疏阔的其他恒星历,或非完全无据。
这一点,当我们凝视古老中华文明的有关现象时,便显得更为清晰。
一、“火纪时焉”
公元前525年,春秋鲁昭公十七年,预测六月甲戌朔将发生日蚀,祝史请备“救日”仪式。执政季平子否决道:“止也!唯正月朔,匿未作,日有食之,于是乎有伐鼓用币,礼也。其余则否。”大史解释说:礼所谓的“正月”,正“在此月也,日过分(春分)而未至(夏至),三辰有灾……此月朔之谓也,当夏〔正〕四月,是谓孟夏①。”
这段话提出了一个有关中国历法的重大问题,即:周正六月,或夏正四月,也叫正月。熟谙文献的人很容易会由此想到《诗经·小雅·正月》里的“正月繁霜,我心忧伤”,那个繁霜而摧人忧伤的“正月”,自然也不是常霜的周正正月(夏正崐十一月)或夏正正月,而是这个不该下霜的“日过分而未至”的正月;否则何忧之有?
经籍纪事多有透露,周正六月或夏正四月即建巳之月,是一个很特殊的月份。
《礼记·曲礼》“天子祭天地”条疏曰:天子于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诸日分祭昊天上帝及东南西北各天帝,于夏正之月祭感生之帝,唯独“四月(夏正)龙见而雩,总祭五帝于南郊”。
《礼记·明堂位》说,鲁以周公封地故,得以天子礼乐于周正正月即冬至月“祀帝于郊”,于周正六月“以礼祀周公于太庙”,也对建巳之月分外尊崇。《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皆于“孟夏之月”
①《左传》昭公十七年,参见《左传》庄公二十五年
“封侯庆赐”、“行爵出禄”,超孟春之月而上。
孟夏之月异于它月的天象标志是龙星昏见东方,所谓“见龙在田①”。作为星宿,龙指天蝎座第一星(Scoα,Antares),中名大火或心宿二。
大火系远离地球的一颗恒星,它和人类的关系不象太阳那样简单明了,不是天天不变,抬头便见;它在一年里只有半年时间出现于夜晚晴空,其他半年则隐在白天的天上。但也正因如此,在原始农事时代,大火对于生产的指示作用,却较太阳更见直接。
因为大火黄昏见于东方的时候,曾是春分前后,万物复苏,农事开始之际;
而大火西没,又曾是秋分左右,收获完毕。准备冬眠的时节。
所以,龙见而雩,“用盛乐”,“以祈谷实”②总祭五帝于南郊,祀周公于太庙,封侯行爵,都不是偶然的了。所以,传说在亘古时代,便据大火纪时了:
遂(燧)人氏以火纪③。
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④。
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⑤。
“以火纪”或“火纪时焉”,就是以大火的视运行来记叙时节,规定人事。
大火始见东方无疑会被定为第一个时节,人们的相应行事是“出火”。《尸子》上有“遂(燧)人察辰心而出火”句⑥,辰心就是大火星,出火就是烧荒种地。《礼记·郊特牲》说:“季春出火⑦,为焚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烈山氏”,经师或以为炎帝之号,或以为神农之谥,其实都是烧荒种地的意思。
出火是一项神圣的盛典。《周礼·夏官·司》条说:司掌行火之法令。……季春出火,民咸从之。
“民咸从之”,说明它是全民性的活动,是全民出动进行春祭的景象。先民生产活动常以祭仪开始,出发打猎前摹仿野兽举止作兽舞,以求媚于兽神;农业生产则表演“殴爵(驱雀)簸扬”⑧之类舞蹈,以祀丰收,那便是舞雩。“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⑨,孔老夫子也曾因之神往,可想更早时候其神圣、盛大、狂放到何种程度了。许多民族的狂欢节都在春天,亦是出火、舞雩之例。
大火昏见被定为第一个时节,也就是后来意义上的正月。一旦这个月的朔日竟然“匿未作,日有食之”,那将不仅是月有灾(匿未作)、日有灾(日有食之)而已,连大火也算出师不利,这就叫“三辰有灾”。这就是鲁昭公十七年周六月甲戌朔那一段纪事的秘密所在①。
火纪时焉“下一可考的时序是”大火中“。由大火昏见至大火昏中相隔两个多月,此一历法的疏阔可知。
①《易·乾·九二》
②《礼记·月令·仲夏之月》
③《尚书大传》,据《风俗通义·皇霸》、《艺文类聚》一一、《初学记》九引
④《左传》昭公十七年
⑤《左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