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河南流行性乙型脑炎及其防制
流行性乙型脑炎及其防制 内 容 乙脑基本知识 河南省疫情概况 河南省乙脑监测 乙脑基本知识 概 述 乙脑病毒最早于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脑炎病毒 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我省1953年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开封某医院一病人脑组织中分离出乙脑病毒毒株 乙脑是由乙脑病毒经蚊虫传播引起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急性传染病 人兽共患病,自然疫源性疾病,法定乙类传染病 病人起病急,以高热、惊厥、昏迷、抽搐等神经症状为特征,病死率高(5%~35%),致残率高(30%左右 )。 乙脑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传染病之一,也是我国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病 原 学 虫媒病毒B组,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形状:球形,二十面立体 大小:直径20~45nm 结构:单股正链RNA病毒 内有衣壳蛋白(C)与核酸构成的核心,外披以含脂质囊膜,表面有囊膜糖蛋白(E)刺突,即病毒血凝素,囊膜内有内膜蛋白(M) 乙脑病毒电镜照片 病 原 学 理化特性: 耐冷不耐热:100℃--2分,56℃--30分灭活 -70℃-1年,冷冻干燥病毒4℃-数年 对消毒剂敏感: 碘酊、酒精、来苏液、甲醛等 对乙醚、酸敏感 抗原特性: 抗原性稳定 人或动物感染后可以产生特异性抗体(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 流 行 病 学 传染源和宿主: 猪是主要传染源(猪→蚊→猪)和扩散宿主,马、牛、驴、骡、羊、狗、鸡、鸭等也可传播。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动物在病毒血症期可作为传染源 人感染后少数发病,多数发生短暂病毒血症,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不是主要传染源,是终末宿主 蚊虫即是传播媒介又是储存宿主,蝙蝠、爬行类动物、两栖类动物也可作为储存宿主 猪---乙脑主要传染源 猪---乙脑主要传染源 症状:发热,体温高达40-41 ℃,不食、喜卧、嗜睡,粪便干球状和表面带有白色粘液,尿色黄,个别猪后肢麻痹或关节肿大引起跛行 患病母猪主要症状是流产或早产、死胎、大小不等、木乃伊胎。 患病公猪除一般症状外,常发生一侧性或两侧性睾丸肿大。 流 行 病 学 传播媒介: 为库蚊、伊蚊、按蚊的某些种,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从福建、广东的蠛蠓中,云南和四川的革螨中分离到乙脑病毒,故也可能成为乙脑传播媒介 传播途径:蚊虫叮咬传播,猪→蚊→猪和人 流 行 病 学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14岁以下儿童多见年龄 2~6岁发病率最高,1岁以内极少见。 隐性感染率高多数呈隐性感染。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1:1000-2000 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流 行 特 征--地区分布 2005~2007年乙脑报告病例月分布 2005-2007年全国乙脑年龄别发病率分布 流 行 特 征—职业分布 流 行 特 征 发病特点: 农村?城市 高度分散 隐性病例﹥显性病例 流 行 因 素 自然因素: 温度: 乙脑病毒繁殖量多-病毒滴度较高-病毒感染力强 幼蚊生长快发育期短-生活周期缩短-孳生/繁殖增强 蚊子自然感染率增高-人感染率增加 雨量:适度雨量促进蚊子孳生繁殖,蚊子数量增加 地理位置及环境:地域性特点 流 行 因 素 社会因素: 疫苗接种、健康教育、个人防护、环境治理等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落实因素 战争、动乱、种族冲突等社会安定因素 发病机理 病理变化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广泛,以大脑皮质、间脑、中脑最严重 脑组织和软脑膜有充血,水肿和出血; 神经细胞不同程度变性、肿胀、坏死, 形成脑软化灶; 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单核细胞聚集 →血管套; 神经胶质细胞增生。 临 床 表 现 潜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 临床分期: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初期?(?病程1-3天) ????? 急性起病,发热,乏力,头痛、嗜睡、恶心、呕吐等症状 极期? (病程4-10天) 高热:39℃以上,持续7-10日,体温与病情呈正相关 惊厥或抽搐:?病程2-5天出现,伴有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病程3-8日出现,表现为嗜睡、谵妄、昏迷 呼吸衰竭:主要死因,原因:炎症、脑水肿、颅内压、脑疝 其它: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颅神经损伤、植物神经紊乱等 临床表现 恢复期?:病程10—14天后体温下降,神经、精神症状渐好转。重者有反应迟钝、失语、吞咽困难、瘫痪等 后遗症期 : 病死率约10%-5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