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5-城市化的历史进程-2009.ppt

  1.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市地理学5-城市化的历史进程-2009

* * 四、乡村城市化表现明显 过低城市化(Under-urbanization)— 1982—198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的年递增率达10.9%,然而,同期全国非农业人口年递增率仅3.5%,只是由于放宽了设市、镇的标准,才使城镇非农业人口年递增率达4.8%,但仍远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过低城市化”。 * 首先,实行严格的控制“农转非”政策和控制农村人口进城的政策。 其次,坚持“控制大城市规模”这一城市建设方针,控制了农村人口流入大城市。 第三,城市存在一定数量的待业人口和大量的隐蔽性“失业”人口。从而可以在少增加新就业人数的情况下,取得国民经济增长的较高速度。 过低城市化的原因: * 由于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化以就地为主,即所谓“离土不离乡”,他们不包括在城镇非农业人口的统计中,于是使统计上的城市化水平上升比较缓慢。 * 解放以来,我国城市的数量及人口的增长速度还是相当快的,与此同时,城市规模体系的结构也有较大变化。 城市数量增加的速度非常快,但也表现出波动性的特点。(表5-7) 目前,我国建制镇的数量已超过2万个。(2003年建制镇数量达到20226个) 五、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 表5-7 各时期城市规模及分组人口的变动 * 除京津沪台湾省和港澳地区外 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省区多位于东北和沿海地区,如广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江苏、浙江、福建、海南等省区。 中等城市化水平的省区从中部地区向东部地区延伸,如重庆、湖北、山东、山西等省区。 城市化水平较低的省区从西南向中部地区延伸,如云、贵、川、桂、湘、豫、皖等省区。 六、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 七、郊区化进程开始显现 城市 北京 上海 广州 1982/万人 1990/万人 2000/万人 1982/万人 1990/万人 2000/万人 1982/万人 1990/万人 2000/万人 中心区 242 234 212 509 509 393 191 211 197 近郊区 284 399 639 215 332 635 161 227 532 远郊区 397 449 507 462 494 613 167 192 264 全市 923 1082 1357 1186 1334 1640 519 630 993 城镇化动力机制呈现多元化,城镇化形式呈现多样化,城镇化道路呈现多元化。 * 大城市继续快速发展,若干大都市连绵区正在逐步形成。 是上海、北京、广州、大连等国际性城市将进入全球城市体系网络。 八、都市连绵区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地区 * * 三、世界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显著 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中高度城市化的地区进入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城市化速度趋缓,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其余国家城市化进程仍然十分迅速 :日本 前苏联 发展中国家: 南美和西亚部分国家的经济增长促进城市化飞速发展。 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东非、西非、中非和东亚、东南亚及南亚。 * * * 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5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在1920年,仅为5%,1960年上升为12%,1980年达17%。   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比重1960年为30% 左右,1980年上升为40%—50% 。 特大城市化的发展引人注目,发展中国家特大城市化的趋势更为惊人。 四、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巨大城市带出现 * 世界特大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 巨城市形成 巨城市是指人口达800万以上的城市。一般地,这样的城市都是城市集聚区。 大都市带出现 * 五、发达国家与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50年代以来,在特大城市郊区出现的地域变化的新形势。特大城市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变成一个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 引发郊区化的因素:人口流动与住宅郊区化、商业部门的郊区化、工业的郊区化。 后果:郊区住宅激增、就业重心向郊区移动、城市人口状态改变。 * 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和产业从大都市区向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扩散过程。结果使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动力: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现代化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国家经济和人口政策、人们价值标准的变化。 * 再城市化(Reurbanization )-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维持和加强城市的中心地位作用,促进城市进一步繁荣而采取积极开发市中心区的政策,并吸引人口迁回市中心区的过程。 政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 使青年专业人才回迁,实现城市中心区人口增加。 * 六、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ena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