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培训糖尿病00000.ppt

  1.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治疗培训糖尿病00000.ppt

膳食与药膳 中国膳食文化渊源流长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禽为益,五菜为充” ——《黄帝内经·素问篇》 中国传统膳食结构的特点 中国传统膳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饭”是每餐必需的主食,大约占总热量的60%-70%,蛋白质主要来自五谷类植物性蛋白以及动物性的肉类、鱼类和禽类,脂肪则主要来自植物油,少量来自动物油,是一种比较合理的,符合现代营养学原理的饮食习惯。 ——引自尹哲《疾病营养学》P76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中国饮食结构的三次变迁 过去50年,我国先后进行四次全国性营养调查:1959,1982,1992,2002,发现我国居民饮食结构经历了三次变迁。 1985年前 由吃不饱向吃饱转变 1985~1990年 饮食多样化 1990年后 后期关键时期 特征 各种食物(谷类、蔬菜、动物性食品)的摄入量都在增加,总能量也在增加。 特征 总能量和谷类不再增加,转而开始下降,动物性食品继续增加,其中禽、蛋、奶的比重也在增加。 特征 膳食能量密度增加,谷类摄入量急剧减少。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与营养状况变迁的追踪研究——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论文集。 689.2 556 526.5 489 402.1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1982年 1989年 1992年 1997年 2002年 谷类食物摄入量(克/天) 谷类食物摄入量逐年减少 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48.1 58.3 76.2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1982 1992 2002 脂肪摄入量逐年增加 脂肪摄入量(克/天) 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蛋白质摄入量无显著变化 66.7 68 65.9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982 1992 2002 蛋白摄入量(克/天) 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总膳食营养素来源变化趋势 0% 20% 40% 60% 80% 100% 1989年 1991年 1993年 1997年 2000年 脂肪蛋白质 碳水化合物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与营养状况变迁的追踪研究——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论文集。 我国传统饮食结构优势 较西方正在逐步减少 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脂肪供能比与慢性病患病风险 呈正相关 0.00 0.50 1.00 1.50 2.00 糖尿病 高胆固醇 <20 n=10292 20-24 n=7643 25-29 n=7248 30-34 n=5877 ≥35 n=9248 * ** 趋势检验: *p <0.0001 **P=0.0056 脂肪供能比(%) 与相关慢性病相对危险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05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合理比例 脂肪:不超过30% 碳水化合物:55%-60% 蛋白质:15%-20% 碳水化合物 单糖 双糖 多糖 乳 糖 蔗 糖 果 糖 葡萄糖 膳食纤维 糖 原 淀 粉 寡糖:又称寡聚糖、低聚糖,是指由2~10个单糖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起来形成的具有直链或支链的低度聚合糖类。介于单体单糖与高度聚合的多糖之间。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谷类是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来源 谷类 70%以上 25%-30% 大豆 极少 肉类 各类食物碳水化合物含量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的中医源流 糖尿病在中医学中属“消渴”范畴,早在2000余年前,《黄帝内经》已有对消渴病病因、病机、治疗的论述。 糖尿病古来有之,是古籍医书有迹可查的古老病种之一,古代医家在长期的诊疗实践当中,总结出了一整套详细而全面的诊断、分型、治疗方法。 消渴中医生理病理基础 《素问?阴阳别论篇》:“二阳结,谓之消”,又如《素问?奇病论》中记载: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生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灵枢?五变》中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怒则气上逆……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中医认为:素体阴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为其主要原因。先天(遗传)、后天(饮食)、情志。 病 因 病 机 消渴 津液亏损 禀赋不足 情志失调 劳欲过度 饮食失节 五脏虚弱 肾阴亏损 气郁化火 虚火内生 酿生内热 病因示意图 一、病因 1、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 —— 五脏虚弱 —— 肾阴亏损 —— 阴虚火旺 —— 灼伤津液 —— 消渴。 2、饮食失节 过食肥甘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