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高利贷既要62
对高利贷既要“堵”也要“疏”
2011年09月29日 01:30来源:北京商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高息借贷-资金链断掉-跑路,这成为近期民间借贷臻于疯狂的一些温州企业的写照。事实上,民间借贷换一个词,就是我们熟悉的高利贷。昨天一则“温州老板携13亿元高利贷跑路,债主八成是公务员”的新闻就成为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可见高利贷现象已不是小打小闹了。
经济学家茅于轼对于高利贷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利息高说明供不应求,应该鼓励全民放高利贷。都去放高利贷了,利息也就下来了。这当然只是纸上谈兵的想法,民间借贷存在风险,只是基于债权人对于债务人的信任,一旦违约了,风险就是血本无归。你不可能强求全社会都是风险喜好型的,让全民去放高利贷就相当于让全民去炒股。高利贷在冷冰冰的经济学原理面前是合理的,有供给是因为有需求,但是在现实环境中,高利贷是刀尖上舔血,靠高利贷将企业转危为安的毕竟只是少数。
高利贷汹涌对应的是两个问题,一是以民营为主的中小企业缺钱,银根紧缩的宏观大环境使得国有大商业银行更青睐大企业和大客户,对中小企业惜贷,银行有自己的利润指标和风险控制,这么做有其道理。相关监管部门的三令五申也不会收到太大效果;二是国民经济中的金融化趋势比较严重,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愿意把钱拿出来放贷,短时间内获取高回报。不久前的上市公司中报业绩较为“养眼”,可是具体一分析,很多公司的主营业务都不怎么样,赚钱都是靠放高利贷,而不是将资金用于实业经营。也就是说,一些能够轻易和便宜从银行贷到钱的公司,自己一转脸当起了“二房东”,利用监管漏洞,把钱以更高的利息转借给更需要钱却不易贷到钱的中小企业,躺着就把钱挣了。有媒体提供一组数据,温州从事制造业的中小企业的毛利润一般在3%-5%,而民间借贷的年利率能达到60%,还得是托关系才行。
民间借贷愈演愈烈,系统风险不断被推高,政府自然不能坐视不管。温州市政府就已经表态,在要求严厉打击暴力讨债等违法犯罪行为之外,还表示对于出现暂时流动性困难的企业,不能简单停贷或收贷,以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然而更长远的是,如何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这种需求是刚性的,正规的银行渠道借不来钱,那就只能求助于非正规的融资渠道,比如高利贷和地下钱庄。浙江女富翁吴英非法集资的案子很瞩目,她非法吸收存款,触犯法律自是无疑,但对于为时已久的吴英现象,我们不能说仅仅只是把这样的人抓起来,而应在制度上有所反思,有所创新,能否提供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对于个人以及众多的中小金融机构,合法吸收存款该怎么做。
极容易变身高利贷的民间借贷,光靠堵是不行的,还要靠疏导。利率不够市场化,不能够反映市场上资金的供需状况,所谓旱的旱死,涝的涝死。任何价格如果被过多管制以致扭曲,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寻租,一是黑市,对于利率也不会例外。金融市场上不可能是大银行包打天下,一枝独秀,大银行的身份自然让其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服务大企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还需要大量的中小银行来对接。
2011年09月29日 03:19来源:大河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据新华网报道,在近期连续发生高利贷崩盘事件的温州,另一起惊人的高利贷案上周末被引爆,其中可能牵涉当地一些公务员的投资资金。银行人士透露,曾有放高利贷者一个月中打出资金8个多亿,这8亿资金出处账户的户主都无法查找,要么身份是虚构的,要么人已经失踪。
这让人想起三年前阜阳女行长放高利贷案,二者有相似之处,都有“官银”被卷,而且被卷走银子的官员们一律低调,宁愿血本无归,也不敢公开站出来追讨,甚至不敢承认自己被卷走了钱。
官员债主陷入双重困境:一是放高利贷违法违纪,二是放高利贷的巨款资金来源,可能是个更大的问题,这无疑是对自己进行财产公示。今年年初温州市龙湾公安局在侦查周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案时,发现债主名单中的人均为当地司法机构人士,牵涉的受害人资金有的2000多万,有的3500万,有的甚至达到8000万。一位公职人员私下告诉记者:“你一般的级别或者额度,放高利贷者还不要你。”“通常的规则是,我帮你办事,你帮我放高利贷,互相利用,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行贿行为。”
我们不知道,纪检部门有没有要求这些司法机构的人士说明财产来源,我们只知道,事发于年初,至今并未听到温州非法集资牵出官员腐败问题的消息。
国家目前仍未出台财产公示制度,如果这个制度无限期搁浅,那么,非“一般级别”的官员们的放贷能力很可能会越来越大。两害相权,该作何取舍?上述新闻告诉我们,官方渠道不公示,不等于其他渠道不“公示”,而这种靠私企破产逼出的“公示”,只能起到败坏政府形象的作用。
马涤
2011年09月29日 02:34来源:现代快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在近期连续发生高利贷崩盘事件的温州,上周末,另一起惊人的高利贷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