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文学理论性质和形态03004
1.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1 文学理论的性质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1.1.1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的任务 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说 世界 读者 作家 作品 1.1.2 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 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 案例: 朦胧诗 对人性和人道主义的探讨 1.1.2 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一种意识形态 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 1.2 文学理论的形态 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1.2.1 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1.2.2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文化学 反映论视角:文学哲学 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 案例:从“反映论”视角来看《呐喊》、《彷徨》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是揭示文学活动的基本视角,因此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学哲学是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文学哲学,以其科学性超越了以前的文学哲学,成为文学理论的基石。 心理学视角:文学心理学 中国古代文论: “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物感”说、 “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 “出入”说、“象外”说、“意境”说 西方文论: “净化”说、“移情”说、“审美态度”说、“无意识升华”说、“原型”说、“投射”说、“心理距离”说、“直觉”说 “比兴”说 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是明喻,兴其实是暗喻。 “虚静”说 老子《道德经》里最早提出“虚静”: “致虚极,守静笃” 。 庄子《庄子·大宗师》: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庄子认为只有达到虚静,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神思”说 陆机《文赋》:“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滋味”说 钟嵘最早以 “滋味”论诗:“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 “物感”说 《毛诗大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钟嵘《诗品》: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妙悟”说 “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沧浪诗话》 “童心”说 “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李贽:《焚书》卷三《童心说》 “性灵”说 袁枚《随园诗话》:“诗者,人之性情也。” “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 “诗者,心之声也,性情所流露者也”。 “神韵”说 王士禛提倡神韵说,要求诗歌“天然澄淡”、“风神韵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强调“兴会神到”、“得意忘言”。 “出入”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