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的教育的纲举目张.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语文的教育的纲举目张

关于语文教育的“纲举目张” 沈阳市第二十中学,霍建华 教育是一个可以让我们栖息的地方。张文质先生说:“老师应该是教育家,要有一种守望精神,精神重心要守在使教育成为教育的东西上,不受外界的影响,尽自己的天职,要有职业的尊严。”钱理群先生在2005年左右就说:“关于中国的危机,在我看来,还是人的心灵的危机,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的问题。”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应该始终关注并亲身实践的过程。语文教师更应该做实践的排头兵,是我们与别的学科教师最大的不同。 通过不断地与名师交流,向名师学习,结合自己的认识,我认为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深刻地领会并践行语文教育的“纲举目张”,才能从容从业,维护尊严,真正做一位教育的守望者。我想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谈自己关于语文教育“纲举目张”的理解: 第一,举文化之“纲”,张语文内涵之“目”。 在教育危机时代,做教育的守望者,最根本的意义和价值就是给人提供一个精神家园。提到教育的守望、精神家园,我认为语文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首先就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汉语的精神家园。所以语文的教育者,就不能简单得把语文看作是一门学科教育。更是一种文化教育,是一种精神的纯净与提升之旅。钱理群先生在谈到语文教师怎样提高自己的素养时,有三句经典的题词:“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可爱的人”,“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思想”、“可爱”、“杂”前提就是要涉猎广,有很深的文化素养,这对语文教师来说可是一个高标准,是一个需要一生实践的过程。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读书,而且书读得比较杂,什么都读,也不是太深。我们不是学者,不作专门的文学研究,书读的杂,知识就会通。一个文本要读懂,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只是“杂”才会融会贯通,驾驭起文本来才会游刃有余,触类旁通。 就思想本身来说,浅薄的思想是就现象分析现象。只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探究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对事态的发展有高屋建瓴地把握。能做到这种境地的前提是有深广的文化视野、深邃的思考力、冷静的头脑,而这一切都应该以广泛地阅读为附丽。阅读是素养的前提,文化是思想的根基。“学习”不应只限于对学生的教导,口号的宣传,而是需教师本身终身实践的伟大工程。做一个广泛阅读的语文教师,有了深广的文化视野、深邃的思考力、冷静的头脑,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冷静处事,深邃思考。 对于语文教育的更重大的意义来说,我认为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伟大使命,这是别的学科远不能比肩的。朱自清先生早就说过“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那就不能只把语文的教学放在简单、琐碎的文本解读,简单的试题类型的应试等教育上(当然并不是说可以不重视文本解读)。有对文化的宏观认识,才能把握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才能有大的语文观。教育的最终结果是学生将学科知识都忘了以后剩下的东西,这也是语文老师是学生印象最深的老师的原因。举实例来说:只有了解了《美的历程》、《谈美书简》、《雅俗共赏》、《五百年来谁著史》、《中国站起来》、《被压迫者的声音》……我们才能给语文教育更好地定位,才能对学生进行更好的“生命化教育”(张文质语)。 总起来说,我认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只有广泛涉猎,把握了文化之“纲”才能让语文教育在它的统摄下,有目的,有层次,有深度,有意义。没有文化之“纲”,“语文”就是语言文本的解构与学习;有了文化之“纲”,“语文”才是语言文化的陶冶与浸润。 第二,举教学思维之“纲”,张教学操作之“目”。 三尺讲坛不是个人表演的舞台,文本的解读不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教学的目的不在教本身,而是学生的学,最好的教育方式是使学生学会以至会学。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价值观“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应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的累积与生成,而不是被动地吸纳与灌输。文本只是提升能力的个案,是某一个角度的能力提升与实践。对于语文文本的分析,应该做到“举一反十”,“触一类通”,其中“十”与“类”是实践所得,而“一”只是获得进行实践的方法。余映潮老师说:“从研读教材的角度讲,教师的任务,就是将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我一直认为,教辅材料的体系化与深刻化,复习方法的流行与时尚化,教材系统性的研究论述,虽然是教学研究的成果,但是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的“学力”退化,对于教育来说,是让人忧虑的事情。因为大部分的高分学生是“教”出来的,而不是“学”出来的。“学”比“教”在能力的提升上更有意义。 真正好的老师不是让学生成为老师的样子,而是让学生成为学生自己的样子。只有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学习过程是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价值观‘生成’的过程”这一“纲”,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收到实效,使学生的知识不断地生长起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举例来说: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是最基本的知识,每一位老师对这一部分的知识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