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友》画报建构上海都市图像.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良友》画报建构上海都市图像

《良友》画报建构上海都市图像   【摘要】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良友》画报不仅是上海现代都市生活的记录者和呈现者,更是现代生活观念的倡导者和都市图像的建构者。本文从《良友》创办时的社会背景和受众分析入手,阐释其在当时上海都市图像建构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良友》画报 上海 都市图像 建构       《良友》画报创办于1926年2月15日,创办人是当时年仅26岁的广东人伍联德。算上未获良友复兴公司支持的最后一期,《良友》画报共出刊172期,另出增刊2期,共计174期,于1945年10月停刊。①《良友》画报的创刊要比美国的大型画报《生活》还早10年时间,开创了中国大型画报的先河。   一、《良友》画报创办的社会背景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上海是当时国内人口密集度、异质度最高的城市。据统计,1935年上海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000人。华界中,非上海籍贯人口比重达75%,公共租界中更高达79%②。上海商业发达,交通便利,与外界联系广泛而频繁,具备了大众传媒发展的便利条件,是当时中国新闻业的中心。创办于1872年和1893年的《申报》和《新闻报》是当时两家老牌日报,居于主流地位。同时,这一时期上海小报也再度兴盛。“上海是中国最早出现小报,并且是小报最集中的城市。上海小报的总数至少在一千种以上。”③上海小报发端于晚清戊戌时期,小报的始祖当推李伯元1897年6月创办的《游戏报》。这类报纸的特点是篇幅小,专事刊载趣味性、消遣性的内容。辛亥革命时期,小报遭受重创。此后的四五年间,上海的小报界异常沉寂、落寞。小报鼎盛时期的再度到来,是以1919年3月3日创刊的《晶报》为标志。在这期间,适应市民口味、反映租界声色犬马生活的小报异常活跃。“在小报的鼎盛时期,还出现了一股黄色的浊流――这就是所谓‘横报’潮。1926年底至1928年中,以《荒唐世界》、《牵丝攀藤》为先导,出版了十几种四开或八开版式的黄色小报。”④   伍联德当时是一间规模很小的“良友印刷所”的负责人,在创办《良友画报》之前,他曾经尝试办过一张四开单张的儿童刊物――《少年良友》,由于势单力薄,资金有限,难以形成竞争优势。“正是《少年良友》失败了,才促使《良友》画报成功。”⑤因此,在《良友》画报创刊时,伍联德仍然把画报的英文名字称之为THE YOUNG COMPANION。   二、《良友》画报的受众分析   《良友》画报的创办仅靠伍联德的一己之力完成,是他理想主义的一次实验。在现在看来,很难说有周密的市场调查和受众定位。“画报印出来了,既无代理,也没代售处。怎么办?急中生智,临时叫了印刷所的几个学徒拿了画报,在印刷所临近的一间叫奥迪安电影院的门口叫卖。”⑥《良友》画报当时定价大洋一角,优待街头读者,只售小洋一角(约等于大洋的八折)。新颖的画报,较低的价格,迅速为市民所接受,首期即销售7000册。在有了一批固定的读者之后,《良友》从第五期起,把每册的定价由一角加至二角,此时《良友》已月销2万份。1933年9月,《良友》画报推出了“十元运动”。“订户交付十元,即可连看画报三年――三十六期,每年另有价值四角的特刊一册。此外,还加赠本公司的书券五元,凭券可购良友公司出版的图书。”⑦通过这些措施,《良友》画报每期最高销量达4万余份。据1932年12月“上海邮政局挂号杂志销数记录”统计,《良友》销量仅次于《生活》周刊,位居沪上杂志销量第二位。⑧   《良友》第100期纪念特刊对读者进行了描述。“《良友》无人不读:主妇、现代女性、工人、巡捕、老头子、掌柜先生、戏院的顾客、茶室里的茶客、学生、小学生;《良友》无所不在:在茶几、在厨房、在梳妆台、在收音机旁、在旅行唱片机上、在公园里;《良友》的读者不乏这样的名流:老舍、叶灵凤、张天翼、黎明晖、胡蝶、金焰……”⑨ 《良友》深入千家万户,无论是妇孺老幼、社会名流,都视《良友》为良友。   从当时的社会分层来看,可将这些读者大致分为资本家、职员、产业工人、苦力四个市民群体。“《良友》创刊时每期售大洋一角,30年代中期增至每期大洋四角。而据上海工人生活程度调查资料,年收入200~300元的低薪工人家庭,每年仅有0.63元的文化娱乐开支。”⑩如果以这一数据为基础,我们可以认为产业工人等市民群体不是《良友》的主要受众。“大众传媒理论认为,杂志对读者文化程度的要求比报纸要高。体现在读者群上,报纸可有较泛化的读者群,而杂志一般都以其各自特点、品位吸引着各自的、较固定的读者群。由于价格的因素和文化程度的要求,《良友》的读者群主要集中于资本家、职员两大数量并不占优的市民群体。”⑾   《良友》以其朋友般的亲切姿态深入读者心中,它在内容的选择上为广大市民构建了一种可资想象的现代生活空间。尽管有上述经济因素和阅读水平的制约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