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然辩证法概论方法论课件.ppt
科学技术研究方法论;“科学”词义的来源:
19世纪下半叶,日本明治时代启蒙思想家福泽瑜吉首次把Science译为科学(分门别类加以研究的学问),1834年英国哲学家惠威尔首次提出“科学家”(scientist)一词。
1893年,康有为最早将“科学“一词引进中国。随后,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严复在《天演论》中,都使用了”科学”一词,将科学研究机构译为“格致大馆”。从此科学一词便在我国广泛使用。 ;什么是科学??
科学概念的三个内涵:
1、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746页)
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1987年出版,第404页)
;2、 科学不只是知识体系,还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未知事实和规律,并使知识体系演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思想、方法、态度、实践是密切结合的。 3、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现代化的社会事业。(贝尔纳于1954年《历史上的科学》首次提出)科学的社会功能日益显著;科学成为一项国家事业。;自 然 科 学 的 特 征;▲ 通用性和共享性
自然科学不同于社会意识形态,科学无国界。
▲ 一般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
科学未与物质生产结合之前,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一般生产力;一旦用于生产,便物化为直接生产力。;学科;科学的划界标准;什么是技术;当代对技术本质的认识:
◆ 人类活动的行为方式,做事或制作的方法。
◆ 劳动手段的总和
◆ 对自然规律有意识的运用,是科学的物化。
何谓“技术”:
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
(《哲学大词典》1992年版779页);二、技术的基本特征;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4、评价标准:
科学——是非,讲真理性标准。
技术——合理性,讲效用性标准。
5、与社会的相关程度:
科学较远离现实经济法律、政策资源。
技术则注重可靠性、安全性、宜人性及经济、法律、伦理、资源、环境???因素。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二、科学研究和科学成果可以指导技术发展,科学可以成为技术的先导并转化为技术。
例如:
19世纪电磁理论—第二次技术革命;
光受激辐射理论,微波波谱学—激光技术
原子物理学—核工业技术
分子生物学 —基因工程技术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技术;科学与技术的比较;科学方法的性质和发展
一 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1 科学方法的概念
科学方法是认识主体在科学研究活动中为了探索未知事物的属性和规律,为了有所发现和知识创造而采取的实践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而采取的途径、程序和手段。
要点:⑴方法:认识主体的方法
⑵目的:探索事物的属性和规律
⑶目标:发现和创造
⑷实质:实践方式和思维方式;2. 科学方法的特点:
⑴目的性:满足主体认识上的需要
⑵合规律性:与客体对象性质相匹配,与主体的认识规律相适应
3. 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关系到科学研究成功与否,成就大小,进程快慢,效率高低。
例如:伽利略:落体定律和惯性定律—— 数学方法与实验方法相结合
爱因斯坦:思想实验;相对论
;二 科学方法的层次;三 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发展
1. 古代 数学演绎方法
2. 近代:
弗·培根的经验归纳方法论
他强调用观察实验为主要手段,探求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认为科学认识来源于实验和观察,认为只有归纳法才能加工和整理科学事实,提出了从个别特殊上升到一般的原理。
笛卡尔的逻辑演绎方法论
强调演绎法和数学方法的作用,认为科学知识是由逻辑和数学手段而推导出来的知识体系,认为演绎是科学知识包括发现和证明的唯一方法。
3.现代:概念创造方法论、边缘学科、综合性学科、横断学科、探索复杂性的方法
;认识主体:与一定的自然客体构成某种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的个人(科学家)或群体(科学共同体)。
中介:仪器设备(硬件);理论、知识、语言、符号等(软件)。
认识客体:自然界中进入主体的特定认识领域中的物质系统,主体认识和理解的对象。
主体客体化
客体主体化
;二、 科学认识的过程;科学问题;二 科学问题的来源;三 科学问题的意义; 科研选题; 获取和整理科学事实的方法; 获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