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与金融服务协定-国立政治大学国际经贸组织暨法律研究中心.pptVIP

金融海啸与金融服务协定-国立政治大学国际经贸组织暨法律研究中心.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融海啸与金融服务协定-国立政治大学国际经贸组织暨法律研究中心

第十屆國際經貿法學發展學術研討會 報告人:楊光華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碩士、法律博士 金融海嘯與金融服務協定 * 大綱 壹、前言 貳、金融海嘯後對金融服務協定之批評 叁、全球金融海嘯之源起 肆、金融服務協定與相關規範 伍、結論 * 壹、前言 植基於反全球化觀點的勢力,已將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成因指向世貿組織以及其他區域自由貿易協定,強烈要求停止這方面的貿易談判。 秘書處二○一○年改寫其於一九九八年所作之金融服務背景文件時,雖然增加了一節「金融危機:緣起、效應及政策因應」,但並未正面回應上述指責,僅表示服務貿易自由化並非解除管制之同義詞;會員縱有違背特定承諾義務之虞,尚可援引「審慎例外(prudential carve-out)」以維持管制 不針對批判者對相關規定及承諾之質疑,而僅是對服務貿易總協定有關金融服務的規範為一般性的介紹,實在很難化解相關疑慮,特別是在此次世紀危機之後,一般人的立場容易傾向於批判者。 * 貳、金融海嘯後對金融服務協定之批評 服務貿易自由化造成不當解除管制 自由放任政策之鼓吹、推動「特定利益議程」 市場開放造成「大到不能倒」之金融機構 規模、業務限制無法採取 放任衍生性商品之類的新金融服務成災 不得限制新金融服務 造成危機擴散、妨礙危機處理與管制重建 救援違反MFN、新管制違反「凍結」 批評者對協定規範之演繹應受檢驗 * 叁、全球金融海嘯之源起 總體經濟背景 次貸泡沫化與「逆向選擇」造成的流動性危機 國際化雖加速金融危機之擴散,但並非危機成因 複雜證券化產品之評價問題 * 叁之一、總體經濟背景 近十年來,石油輸出國家以及亞洲新興國家因為石油的收入或國民的儲蓄,累積了大量的經常帳盈餘,相對地,美、英等西方國家(包括愛爾蘭、西班牙等)卻累積了相當的經常帳赤字。 享有經常帳盈餘的國家將盈餘投資於幾乎沒有風險的英、美公債類產品,使後者利率降到史無前例的低水平 。 低利率的結果一方面促使英、美國內之信用快速擴張,刺激了包括住宅不動產在內之資產價格急速走揚;另一方面,也迫使偏好低風險之債券投資人為了彌補公債利率日益走低所帶來之收益減損,開始尋求其他利差較大之新型債券產品。 美國實施所謂的「美國夢」政策以幫助更多中低收入家庭取得購屋貸款,但另一方面相關主管機關卻又提高對「房利美(Fannie Mae)」以及「房地美(Freddie Mac)」這二家不動產抵押證券化公司的資本要求,以致二○○四年至二○○七年春為止,美國非由二房所發行的「住宅不動產抵押擔保證券(RMBS)」數量激增。 * 叁之二、次貸泡沫化與「逆向選擇」造成的流動性危機 二○○六年中,考慮到日益升高之通膨壓力,美國聯準會調升利率,導致次貸違約率劇升。 傳統上房地產市場危機時,持有房地產貸款的銀行最受衝擊,不過,拜證券化技術之賜,誰是遭受損失者已混沌不明,於是投資人出現「逆向選擇」;原於證券化市場活躍之金融機構只得出售資產或減少貸款額度,卻使情況更加惡化。 缺乏新金主,只得轉尋主權基金或政府介入以增資。 未果時,一旦具有世界地位之金融機構破產,如雷曼兄弟, 市場信心將徹底瓦解。 * 叁之三、國際化雖加速金融危機之擴散,但並非危機成因 原來僅是區域性的次貸風暴,後來居然因為雷曼兄弟之破產以及AIG之資金缺口,迅速轉變為全球金融危機。經濟學家認為這就是今日金融市場高度國際化後所必然會導致的結果。 金融市場全球化的結果,雖然使得危機變得比較不常見,但也使得每次的危機因為衝擊容易擴散,而變得較為嚴重。 事實上除了歐美地區的銀行外,其他國家的銀行體系倒未傳出嚴重災情,不過某些開發中國家,因為外資大幅流出,整體經濟陷入嚴重衰退。 國際化雖加速金融危機之擴散,但並非危機成因,如疫病的國際傳染,無人會因此責怪距離縮短。 * 叁之四、複雜證券化產品之評價問題 * 造成此次金融危機的因素顯然並非單一,不過「證券化」絕對是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若不是「證券化」所帶來的市場不透明(即不確知誰是最後受害者),美國次級房貸市場問題,也不致於演變成流動性危機。 「證券化」本可將銀行之信用風險分散至此類產品之最終投資者身上,而減少銀行不必要的資本需求,為何此次反釀成危機? 因為不少金融機構亦投資此類產品,致使這些衍生性金融產品之風險並沒有完全分散至一般投資人之手。 有論者因此怪罪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允許商業銀行跨足投資銀行業務。然而這次倒閉的是投資銀行,矛盾。 房貸業者(包括銀行或房貸公司)若事先知悉其可將房貸違約的風險透過MBS或CDOs完全轉嫁出去─道德風險。 叁之四、(續) * 道德風險缺乏市場措施之制衡。因為產品所運用之金融工程已複雜到即使有經驗的投資人也難以正確評估憑證價值;再加上不少產品過新,根本還沒有活絡的次級交易市場可提供價格

文档评论(0)

zhaoxiao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