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中的修辞(教师版)33.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歌鉴赏中的修辞(教师版)33

诗歌鉴赏之常见修辞手法 高二语文组 2014-5-8 一、知识点概括 掌握高考常考的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对比、反问、设问 。 (一)、比喻 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 结构: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种类:明喻 暗喻 借喻 博喻 示例:1、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将相思喻为春色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 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4、“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四)、对偶 概念: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拟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李白仍怜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贺知章)(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六)、 设问 定义: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作用:开篇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示例:?“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七)、 反问 定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作用:用来加强语气,以利于抒发强烈感情:引起思考,以求共鸣。 示例:“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迭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八)、 对比 定义:以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作用: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 晓至湖上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注】湖:杭州西湖。折:弯曲。景:影。??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答:【注】上片写景。开头两句点明写作地点。秋天深了,落叶已要飘尽,在关塞看见了大雁南归。见大雁南归,身在边关的作者也想到自己应该还家了。 接下来的这两句写景。可能是眼中之景,也可能是想象之景。但是写家乡景色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这很可能是作者心中的家乡景色。 下片抒情。一、二句不直接接景物,而是先写自己已经老了,不再有机巧之心?其实就是在暗示自己不再想做官,想叶落归根了,与第一句暗相照应。第三句虽是写景,实际上还是写自己,自己无机心,哪怕与沙鸥相对沙鸥也不会被惊飞的。 第三句写柳溪。这个地点则一定是作者家乡之景。家乡父老怜“我”,这里“怜”是哀怜的意思。他们哀怜的

文档评论(0)

mliaojfangw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